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会考虑申请再审

在大连这座城市,2022 年 4 月 26 日凌晨发生的一起案件,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也将 23 岁女子徐园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徐园,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通过熟人介绍,...

在大连这座城市,2022 年 4 月 26 日凌晨发生的一起案件 ,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也将 23 岁女子徐园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徐园,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通过熟人介绍 ,于 2022 年 2 月 12 日结识了单某 ,两人迅速确定恋爱关系,两个月后便开启了同居生活 。谁也未曾料到 ,这段看似平常的恋爱,竟会以如此惨痛的悲剧收场。

事发当晚,即 4 月 25 日晚 ,徐园与单某和几位朋友一同外出聚餐。他们先是在热闹的烧烤店内享受美食,店内人声鼎沸,烟火气息弥漫 ,大家一边品尝着烤串,一边欢声笑语 。随后,一行人又转场至 KTV ,在闪烁的灯光与动感的音乐中 ,尽情饮酒欢唱。酒精的作用逐渐显现,众人的情绪也愈发高涨。直至次日凌晨,徐园和单某才从 KTV 离开 ,前往附近超市购买东西,之后一同返回住处 。

回到家中,不知因何琐事 ,两人之间的气氛骤变,一场激烈的争执就此爆发。争吵声从屋内传出,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 ,随后两人的身影出现在楼外,争吵仍在继续。据证人回忆,当时单某情绪激动 ,当街辱骂徐园,甚至动手殴打她,将她拖倒在地 ,徐园的脸上满是惊恐与无助 。然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随后又一起回到了家中。

时间来到凌晨 1 点多,单某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 ,称女友胸口中刀。但没过多久,他和父亲便驾车将徐园送往医院 。1 点 36 分,他们匆忙赶到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此时的徐园 ,胸口插着一把水果刀,衣服早已被鲜血浸透,脸部和手部也布满了多处伤痕 ,整个人毫无生气。医生迅速展开抢救,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 ,徐园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

单某向警方供述,是徐园自己用水果刀捅了自己的左胸 。他描述,徐园进厨房换了一件白色衣服 ,拿起刀 ,撩起衣角刺进胸口,最后还对他说:“我徐园怎么对不起你了?” 但这一说法,徐园的家属却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

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	,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会考虑申请再审

(二)核心矛盾

这起案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家属与司法判决之间激起了巨大的矛盾波澜。

徐园的家属始终坚信 ,这绝非一起简单的自杀案件 。从徐园的尸检报告来看,诸多细节都令人心生疑窦。报告显示,徐园死于锐器刺入胸部 ,造成肺和心脏破裂,引发大出血。她的双眼 、面部 、耳部都有钝器伤痕,符合徒手击打形成 ,这表明她生前曾遭受过暴力殴打 。她的手掌血迹呈空心状,右手关节有划伤,符合持刀动作。但最为关键的是 ,她穿着的白色衣服竟然没有破口。如果真的是她自己刺的刀 ,衣服为何完好无损?这一疑点成为了 “自杀说 ” 难以跨越的障碍 。而且,徐园家教严格,性格温和 ,不太爱说话,家人从未发现她有任何自杀倾向。

再看单某的过往经历,更是让家属对他的说法充满怀疑。警方调查显示 ,单某没有工作,家中开殡葬店 。他本人有三次暴力前科,2014 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一年 ,缓刑两年,期间再犯聚众斗殴,被改判四年两个月 ,2021 年又因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 15 天,并处罚款 500 元。他的前女友曾向警方表示,单某喝酒后容易动手。而在案发前几天 ,单某也确实打过徐园 。4 月 20 日晚 ,单某酒后动手,徐园打电话给单父求助,单父到场调解 ,二人才暂时和好 。4 月 23 日,二人再次爆发争执,单某在微信里对徐园恶狠狠地说:“你去死吧。 ” 这些事实都让家属坚信 ,单某与徐园的死亡脱不了干系。

然而,司法判决却与家属的认知背道而驰 。2022 年 12 月,普兰店区检察院以 “过失致人死亡罪” 起诉单某 ,认为单某未尽到照顾义务,酒后打人,导致徐园情绪失控自杀 ,存在法律过错。但 2023 年 9 月,普兰店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单某无罪。法院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没有证据显示徐园有自杀念头;二是单某的行为与死亡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三是事后送医,已尽救助义务 。2024 年 3 月 27 日 ,案件进入二审阶段 ,第一次开庭。直至 2025 年 10 月 24 日,二审法院宣布维持原判,单某依旧无罪。

这一判决结果让徐园的家属难以接受 ,他们认为司法存在不公 。在他们看来,种种证据都指向单某,而法院却判其无罪 ,这让他们无法为逝去的亲人讨回公道。这起案件也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广泛讨论,人们纷纷质疑,在类似案件中 ,司法适用标准是否真的统一,为何在证据看似确凿的情况下,被告人却能被判无罪。

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	,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会考虑申请再审

悲剧发生前的背景

(一)相识相恋过程

2022 年的 2 月,乍暖还寒 ,大连的街头仍残留着冬日的些许寒意 。在一次寻常的熟人聚会中 ,23 岁的徐园与单某相遇了。徐园,这个性格温和的女孩,家教严格的成长环境赋予了她内敛的气质 ,她不太爱说话,总是静静地倾听着周围人的交谈。而单某,无业 ,家中经营着殡葬店,他的出现,打破了徐园生活原本的平静 。

两人相识后 ,仿佛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仅仅几天,他们便确定了恋爱关系 ,开启了这段看似甜蜜的恋情。时间悄然流转,到了 4 月,春日的暖阳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徐园和单某也一同搬进了普兰店区某小区 ,开始了同居生活。这段感情发展得如此迅速,周围的人都有些始料未及,但沉浸在爱情中的他们 ,似乎并未在意这些,满心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

(二)人物性格与背景补充

徐园,作为家中备受宠爱的小女儿 ,从小在严格的家教氛围中长大。她的世界简单而纯粹,性格温和得如同春日里的微风,总是默默地包容着身边的一切。她不太爱说话 ,更多的时候,是用微笑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工作中,她认真负责 ,与同事相处融洽;在生活里,她是朋友们眼中的贴心人,总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而单某 ,与徐园截然不同。他没有稳定的工作 ,家庭经营的殡葬店似乎也未能让他收敛心性 。警方的调查记录犹如一份沉重的档案,记录着他不堪的过往。2014 年,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一年 ,缓刑两年,这本应是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可他却在缓刑期间再犯聚众斗殴罪 ,被改判四年两个月。2021 年,他又因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 15 天,并处罚款 500 元 。他的前女友曾向警方透露 ,单某在酒后极易情绪失控,动手打人。这些暴力前科,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 ,为徐园和他的恋爱关系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会考虑申请再审

在他们恋爱的过程中 ,单某的暴力倾向逐渐显露出来 。4 月 20 日晚 ,在单某父母经营的殡葬店里,他喝得酩酊大醉,酒精冲昏了他的头脑 ,让他失去了理智 。徐园找到他时,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借着酒劲对徐园动起手来。徐园惊恐万分 ,她从未想过自己深爱的人会对自己拳脚相加,慌乱中,她拨通了单父的电话求助。单父匆匆赶来 ,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赶忙进行调解,在单父的劝说下 ,两人暂时和好 。可仅仅过了三天,4 月 23 日,两人再次因为一点小事爆发争执 ,单某在微信里恶狠狠地对徐园说:“你去死吧。” 这句冰冷的话语 ,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徐园的心,也让这段感情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 ,只是那时的他们,都未曾想到,这一切竟会朝着更加悲剧的方向发展。

案发当晚的细节还原

(一)聚餐饮酒场景

2022 年 4 月 25 日晚 ,大连的夜生活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城市的街头巷尾弥漫着烟火气息 。徐园和单某与几位朋友相约外出聚餐,他们来到一家热闹的烧烤店。店内人声鼎沸 ,炭火熊熊燃烧,烤架上的肉串滋滋冒油,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混合着孜然和辣椒的味道,弥漫在整个空间。食客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举杯畅饮 ,享受着这难得的欢聚时光 。徐园和单某也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与朋友们谈天说地,尽情享受着美食与美酒。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众人的兴致愈发高涨,决定转场至 KTV 继续狂欢。KTV 里灯光闪烁,音乐震耳欲聋 ,五彩斑斓的光影在房间里肆意舞动 。大家点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轮流上台一展歌喉。徐园和单某也不例外,他们时而跟着节奏摇摆身体 ,时而与朋友合唱,尽情释放着内心的快乐。酒水一杯接一杯地端上桌,大家在酒精的作用下 ,情绪愈发激动,笑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整个 KTV 包间里 。

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	,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,会考虑申请再审

(二)争执冲突爆发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次日凌晨,聚会终于散场 。徐园和单某带着微醺的状态 ,一同前往附近的超市购买东西,随后返回住处。然而,回到家中后 ,不知为何,两人之间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一场激烈的争执毫无征兆地爆发了。起初 ,争吵声还只是在屋内隐隐传出,但随着矛盾的升级,声音越来越大 ,逐渐变得清晰可闻 。两人的争吵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争吵声越来越激烈,两人的身影也从屋内出现在了楼外。据当时的证人回忆 ,单某情绪异常激动 ,脸上满是愤怒的神情,他当街对徐园进行辱骂,言辞激烈且不堪入耳 。不仅如此 ,他还失去理智地动手殴打徐园,双手用力地推搡着她,将她打倒在地。徐园试图反抗 ,但在单某的暴力下显得无比弱小,她的脸上写满了惊恐与无助,只能蜷缩在地上 ,承受着这突如其来的暴力。单某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继续对徐园拳打脚踢,周围的邻居纷纷被这激烈的争吵声和打斗声惊醒 ,透过窗户向外张望,却无人敢上前制止 。

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	,会考虑申请再审

(三)回家后的悲剧

在一番激烈的冲突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竟然又一起回到了家中。屋内弥漫着压抑的气息,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然而 ,这种宁静并未持续太久,悲剧再次降临 。凌晨 1 点多,单某突然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 ,称女友胸口中刀。电话那头,单某的声音显得有些慌乱,他急促地向接线员描述着情况 ,请求尽快派救护车前来救援。

但没过多久,单某和他的父亲便匆忙驾车将徐园送往医院 。一路上,车子疾驰而过 ,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尖锐的声音 。1 点 36 分,他们终于赶到了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此时的徐园,胸口插着一把水果刀 ,鲜血不断地从伤口涌出 ,已经将她的衣服完全浸透,整个人脸色苍白,毫无生气。她的脸部和手部布满了多处伤痕 ,有淤青,也有擦伤,看起来触目惊心 。

医生们早已在急诊室严阵以待 ,看到徐园被送来,立刻展开了全力抢救。他们争分夺秒地对徐园进行各种急救措施,心脏按压、输血、伤口处理…… 然而 ,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徐园最终还是因抢救无效死亡。她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留下的只有亲人们无尽的悲痛和对真相的执着追寻 。单某在一旁看着医生们忙碌的身影,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辨,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些什么。而这起案件 ,也由此拉开了漫长而又充满争议的司法审判序幕。

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,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会考虑申请再审

案件调查的曲折过程

(一)尸检结果的争议

徐园的突然离世,让整个案件陷入了迷雾之中 ,而尸检结果,无疑成为了揭开真相的关键钥匙 。2022 年,这个案子经历了三次至关重要的尸检 ,每一次的结果都像是在迷雾中闪烁的信号,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一次尸检,犹如在黑暗中摸索 ,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现场的复杂情况和证据的模糊性,让法医们难以在众多线索中找到确凿的答案,这也让徐园的家属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和困惑之中 。

第二次尸检在 5 月 9 日进行 ,这次的结果似乎带来了一丝曙光,结论是 “不排除他杀 ”。这一结果让家属们燃起了希望,他们期待着能够借此找到真正的凶手 ,为徐园讨回公道。然而 ,希望的火苗还未燃旺,在后来的补充侦查材料里,结论却又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变成了 “徐园系自杀” 。这一转变犹如一记重锤,再次将家属们打入了绝望的深渊 。

家属们心中满是困惑,他们无法理解为何尸检结论会前后如此不一致。从 “不排除他杀” 到 “自杀 ”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的证据或者原因,让警方最终倾向于 “自杀说”?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每一个疑问都像是一把尖锐的刀 ,刺痛着他们的心。徐园身上那些明显的钝器伤痕,以及衣服上没有破口的诡异现象,都让他们坚信 ,这绝不是一起简单的自杀案件 。他们开始四处奔走,寻找能够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希望能为徐园洗清冤屈 。

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,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会考虑申请再审

(二)警方调查与证据呈现

随着案件的发酵,警方迅速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他们深入到徐园和单某的生活中 ,试图从那些看似平常的点滴中,找到案件的关键线索 。

单某的背景逐渐浮出水面,他没有稳定的工作 ,家中经营的殡葬店也未能成为他生活的支柱。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有着三次暴力前科。2014 年,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一年 ,缓刑两年,这本是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可他却在缓刑期间再次犯错 ,因聚众斗殴被改判四年两个月 。2021 年,他又因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 15 天,并处罚款 500 元。这些前科记录 ,就像一道道黑色的印记 ,刻在了他的人生轨迹上,也让警方对他在案件中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单某的前女友向警方透露,单某在酒后极易情绪失控 ,动手打人 。这一证词,无疑为警方的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方向。而在案发前几天,单某对徐园的暴力行为也得到了证实。4 月 20 日晚 ,单某在父母经营的殡葬店喝酒后耍酒疯,对徐园大打出手,徐园惊恐万分 ,只能打电话向单父求助 。单父赶到现场后,经过一番调解,两人才暂时和好 。可仅仅过了三天 ,4 月 23 日,两人再次因为一点小事爆发争执,单某在微信里对徐园恶狠狠地说:“你去死吧。” 这些证据都表明 ,单某在与徐园的相处中 ,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这也让他在案件中的嫌疑愈发重大。

警方还对案发现场进行了仔细的勘查,提取了各种可能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现场的血迹 、水果刀、徐园的衣物等 ,都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现场的混乱和证据的有限,很多关键证据都无法准确地指向案件的真相。水果刀上虽然有血迹 ,但由于血迹过多,无法提取到有效的指纹,这让案件的调查陷入了僵局 。徐园的衣物上也没有明显的打斗痕迹 ,这使得警方在判断案件性质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

(三)检方起诉与观点阐述

2022 年 12 月,普兰店区检察院经过深思熟虑 ,以 “过失致人死亡罪 ” 对单某提起了公诉。在检察院看来,单某在整个事件中,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单某明知徐园在醉酒后行为会出现异常 ,却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看护措施 ,完全未尽到应负的注意义务。在两人共同饮酒后,徐园的意识和行为能力都受到了酒精的影响,此时单某本应更加小心地照顾她 ,确保她的安全。然而,单某不仅没有这样做,还仅仅因为一些琐事 ,就对徐园进行殴打,导致她多处受伤,情绪和行为彻底失控 ,最终发生了自杀身亡的严重后果 。

单某的这些行为,与徐园的死亡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他的暴力行为和疏忽大意,是导致徐园走上绝路的重要原因。检察院认为 ,单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依法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他们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为徐园讨回公道 ,让正义得以伸张 。在法庭上 ,检察官们义正言辞地陈述着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利刃,直指单某的罪行。他们坚信 ,法律会给徐园一个公正的裁决,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

一审判决与争议焦点

(一)一审判决结果

2023 年 9 月,普兰店区人民法院的法庭内 ,气氛紧张而凝重,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法官对这起备受关注案件的最终宣判 。随着法官的声音在法庭内响起 ,“被告人单某无罪”,这一判决结果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法庭内外引发了轩然大波。

徐园的家属们听闻此判决 ,脸上满是震惊与愤怒,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心中充满了不甘与委屈。在他们看来 ,种种迹象都表明单某与徐园的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如今法院却判其无罪,这让他们觉得正义未能得到伸张,亲人的冤屈也无法得到昭雪 。旁听席上的群众也纷纷交头接耳 ,议论纷纷,大家对这个判决结果感到十分诧异,难以理解为何在证据看似对单某不利的情况下 ,他却能被宣判无罪 。

(二)无罪判决理由剖析

法院在作出这一判决时,给出了三点关键理由。

其一,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显示徐园在事发时产生了轻生念头 。在整个案件的调查过程中 ,警方和检方都未能找到任何直接的证据,如徐园生前的遗书 、与他人透露自杀想法的聊天记录或通话记录等,来证明她有自杀的倾向。从徐园以往的生活轨迹来看 ,她虽然在与单某的相处中遭遇了一些不愉快,甚至遭受了暴力对待,但她的朋友们都表示 ,从未发现她有过轻生的迹象。她在工作中依然认真负责 ,在生活里也会和朋友们正常交往,没有任何行为表现出她会突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

其二,单某的行为与徐园的死亡之间没有法律上明确的因果关系。单某在与徐园交往期间 ,确实存在酒后打人等暴力行为,这些行为无疑是错误且应该受到谴责的。然而,从法律的严谨角度来看 ,要认定单某对徐园的死亡负有刑事责任,必须证明他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徐园的死亡 。法院认为,虽然单某的暴力行为可能对徐园的情绪产生了影响 ,但并不能确凿地证明这就是导致她自杀的直接原因 。徐园作为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她的自杀行为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单某无法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引发这样的后果 。

其三 ,单某在事后积极送医,已尽到了救助义务。在徐园胸口中刀后,单某迅速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 ,并且在未等待救护车到来的情况下 ,和父亲一起驾车将徐园送往医院 。在送医的过程中,他们争分夺秒,希望能够挽救徐园的生命。到达医院后 ,单某也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从这一系列行为来看,单某在徐园受伤后,采取了积极的救助措施 ,履行了他在当时情况下应尽的救助责任  。

然而,这三点理由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人认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徐园有自杀念头 ,但单某的多次暴力行为,以及案发当晚两人激烈的争吵和冲突,都使得他的嫌疑极大。从常理推断 ,一个正常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选择自杀,尤其是在遭受了长期的暴力对待和当晚的激烈冲突之后 。单某的暴力行为与徐园的死亡之间,很难说没有因果关系。他的暴力行为可能逐渐摧毁了徐园的心理防线 ,使得她在当晚的冲突中情绪失控 ,最终走向了绝路。而对于单某事后的送医行为,也有人质疑,这是否只是他为了减轻自己罪责的一种手段 ,毕竟如果他真的没有过错,为何在事发时会发生如此激烈的冲突,导致徐园受伤  。这些争议使得这起案件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人们纷纷期待着二审能够给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判决,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也让正义得以伸张 。

二审过程与最终结果

(一)检察院抗诉

一审判决的无罪结果 ,并未让这起案件画上句号,反而像是点燃了另一把争议的火焰。大连市普兰店区人民检察院在深思熟虑之后,于一审判决后迅速行动 ,提出了抗诉 。他们认为,一审判决在法律适用上存在严重错误,这不仅关乎案件的公正性 ,更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

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在仔细审查了案件的每一份证据、每一个细节后 ,坚信单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他们看来,单某在与徐园共同饮酒后,明知徐园处于严重醉酒 、行为异常的状态 ,却完全没有履行应尽的注意义务。他不仅没有采取任何合理、有效的看护措施,确保徐园的安全,反而仅仅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 ,就对徐园大打出手,致使她多处受伤,情绪和行为彻底失控 ,最终导致了自杀身亡的悲剧结局 。这种行为,与徐园的死亡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直接的因果关系,单某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在抗诉书中 ,检察官们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依据。他们指出,虽然徐园是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 ,她的行为能力和判断力都受到了酒精的严重影响 。单某作为与她共同饮酒的人 ,以及恋爱关系中的另一方,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她的安全。然而,他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反而通过自己的暴力行为,将徐园推向了绝境。这种行为,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来看 ,都是不可原谅的 。

检察院的抗诉,无疑给这起案件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希望。徐园的家属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重新燃起了为亲人讨回公道的火焰。他们期待着二审能够重新审视案件的每一个细节 ,纠正一审的错误判决,让真正的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  。而社会各界也对这起案件的二审给予了高度关注,人们纷纷期待着法律能够给出一个公正、合理的裁决 ,让正义得以伸张 。

(二)二审开庭与维持原判

时间悄然流逝,2024 年 3 月 27 日,这起备受瞩目的案件终于迎来了二审的第一次开庭。法庭内 ,气氛凝重而压抑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法官和控辩双方的身上 。徐园的家属早早地来到法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坚定,希望能够在这次庭审中为逝去的亲人讨回公道 。单某则面色平静 ,但内心却或许十分紧张,他的命运将在这次庭审中再次被裁决。

庭审过程中,检方和辩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检方再次强调了单某的罪行 ,他们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包括单某的暴力前科 、案发当晚的争吵和殴打行为、徐园身上的伤痕以及尸检报告等,试图证明单某的行为与徐园的死亡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他们指出 ,单某在与徐园交往期间,多次对她实施暴力,这些行为严重伤害了徐园的身心 ,最终导致她在当晚情绪失控,选择了自杀。单某作为一个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过失致人死亡罪 ,应当依法受到惩处 。

而辩方则为单某进行了极力的辩护 。他们认为,虽然单某在案发当晚与徐园发生了争吵和冲突,但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他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徐园的死亡。徐园作为一个成年人 ,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她的自杀行为是无法预见和控制的。单某在事后也积极采取了救助措施,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 ,并将徐园送往医院,已经尽到了自己的义务 。因此,单某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双方各执一词 ,争论不休,法庭内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法官们认真倾听着双方的陈述和辩论,仔细审查着每一份证据 ,试图从中找到案件的真相 。然而,由于案件的复杂性和证据的模糊性,二审的判决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做出。

此后 ,这起案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直到 2025 年 10 月 24 日 ,二审法院终于再次开庭,并宣布了最终的判决结果:维持原判,单某无罪 。这一判决结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再次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徐园的家属们听到这个判决后,悲痛欲绝,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认为法律没有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裁决。徐园的姐姐徐女士泪流满面地表示,他们一家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这个结果,他们会考虑申请再审 ,一定要为妹妹讨回一个公道 。

这起案件的二审判决,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和讨论 。人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法院的判决过于草率 ,没有充分考虑到案件的各种细节和证据;也有人认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院做出这样的判决也是无奈之举。无论如何 ,这起案件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关于爱情、暴力 、法律和正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

与类似案件的对比分析

(一)三门峡案件详情

在河南三门峡,也发生过一起因情感纠纷引发的悲剧 ,其情节与大连徐园案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

那是 2019 年 1 月 10 日晚 9 时许,三门峡的夜晚透着冬日的寒意 ,43 岁的王美芳(化名)在酒精的作用下,前往男友穆某家中。两人本是亲密的恋人,然而 ,当晚却因一些琐事,在屋内爆发了激烈的争执。屋内的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点燃的火药桶,每一句话都像是火星 ,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 。

在争吵的过程中,情绪激动的王美芳竟说出要扎男友一刀以示爱恨程度的话语。随后,她毫不犹豫地从餐桌上拿起一把长约 25 厘米的不锈钢水果刀 ,一步步走向男友。穆某见状 ,本能地用左手抓住王美芳持刀的右手,两人在慌乱与愤怒中,竟然都称要先扎对方一下 。在这混乱的局面下 ,王美芳在争执中右手持刀刺入了穆某的左胸。

鲜血瞬间从穆某的胸口涌出,染红了他的衣服,也让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王美芳看着眼前的场景 ,惊恐万分,她的酒意瞬间消散,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她颤抖着双手 ,立即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懊悔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穆某已经停止了呼吸,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随后 ,急救人员通知了 110 报警指挥中心 ,公安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将留在案发现场的王美芳抓获。到案后的王美芳,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经三门峡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鉴定 ,穆某系被他人用单刃锐器刺破心脏致心脏破裂死亡 。

在法庭上,王美芳及其辩护人提出,王美芳与被害人穆某是恋爱关系 ,她是在双方酒后相互玩笑嬉戏过程中,致使穆某意外死亡,王美芳虽有伤害被害人的故意 ,但对被害人穆某死亡后果的发生在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其行为应属过失致人死亡罪。然而,三门峡市湖滨区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 ,王美芳明知持刀扎刺穆某的行为会造成穆某受伤甚至死亡的危害后果,仍为表明所谓爱恨程度持刀扎刺穆某,并实施了持刀扎刺的伤害行为 ,该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依法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法院最终判处王美芳有期徒刑十二年 。

(二)两案对比探讨

将河南三门峡的这起案件与大连徐园案放在一起对比,就像是在观察两个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故事,它们之间的差异引发了人们对司法适用标准的深刻思考。

从案件情节来看 ,两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徐园案中,徐园与单某也是恋人关系,两人在酒后发生争执 ,随后徐园胸口中刀死亡。在三门峡案中,王美芳和穆某同样是情侣,酒后因琐事争吵 ,王美芳持刀刺中穆某,导致其死亡。两起案件都发生在恋人之间,都涉及到酒后争执和暴力行为 ,而且案发现场都没有第三者在场,这使得案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举证难度极大 。

然而 ,令人费解的是 ,两案的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在徐园案中,单某被控 “过失致人死亡”,但一审 、二审均被判无罪。法院的理由是没有证据显示徐园有自杀念头 ,单某的行为与死亡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且事后送医已尽救助义务 。而在三门峡案中,王美芳却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

这种判决结果的差异,不禁让人质疑司法适用标准是否统一。在徐园案中,法医认定 “伤口本人可以形成 ” ,法院据此裁定 “自杀可能不能排除”,最终以 “证据不足” 判被告人无罪。而在三门峡案中,同样没有第三人在场 ,案发动机也模糊不清,但法院却因为刀伤指向明确,认定王美芳有罪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类似的案件中 ,仅仅因为刀伤指向的明确程度不同 ,就能导致如此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吗?司法适用标准难道不应该是统一、公平、公正的吗?

这两起案件的对比,也让人们开始反思司法审判中证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在证据有限 、案件情况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做出一个既符合法律规定 ,又能让公众信服的判决,是司法机关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公众期待着司法机关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让人们相信法律是公平的 ,无论案件的当事人是谁,无论案件发生在何处,都能得到公正的裁决  。

案件引发的社会思考

(一)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

这起案件犹如一颗投入舆论海洋的巨石 ,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从案件发生的那一刻起,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论坛上便充斥着关于此案的各种言论。人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对案件的细节进行深入剖析,对司法判决的公正性提出质疑 。

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长文,详细阐述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观点。他们从证据的可信度、法律条文的适用 ,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在这起案件中,司法机关的判决未能充分考虑到案件的复杂性和受害者家属的诉求。一些网友表示,虽然法律判决需要严谨的证据支撑 ,但在这起案件中,诸多疑点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这让他们对司法公正产生了怀疑 。他们希望司法机关能够重新审视案件 ,给出一个更加令人信服的判决结果 。

还有不少公众通过线下的方式表达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他们组织集会,手持标语,呼吁司法机关重新调查案件 ,为受害者讨回公道 。在一些城市的街头,人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举行小型的抗议活动 ,要求司法机关公开案件的详细调查过程和证据,让公众能够清楚地了解案件的真相 。他们认为,司法判决不仅仅是对当事人的裁决 ,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次宣示 ,必须经得起公众的审视和历史的检验 。

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这起案件本身,更是对整个司法体系的一次深刻反思。他们希望通过这起案件 ,推动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让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期待着司法机关能够更加透明 、公正地处理每一起案件,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法律面前感受到公平和正义的力量 。

(二)性别因素在司法中的影响探讨

这起案件中 ,性别因素如同一条隐匿的线索,悄然贯穿其中,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在司法中影响的深入探讨。倘若将案件中的性别角色进行反转 ,即男性是受害者,女性是嫌疑人,案件的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呢?这一假设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

从社会传统观念来看 ,男性往往被视为力量和主导的象征,而女性则被赋予了柔弱、需要保护的形象。这种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司法人员的判断和公众的认知。在类似的案件中,如果男性是受害者 ,公众可能会更加倾向于认为他是有能力反抗的 ,对于嫌疑人的罪责认定可能会更加谨慎 。而如果女性是受害者,公众则更容易产生同情心理,对嫌疑人的指责也会更加严厉 。

再看司法实践中的案例 ,河南三门峡的那起案件便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在该案件中,女性因情感争执持刀刺向男友,导致男友死亡 ,最终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而在大连徐园案中,男性嫌疑人却被判无罪。两起案件的情节相似 ,但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在司法过程中是否存在性别偏见。

一些法律学者指出 ,在司法审判中,性别因素可能会以微妙的方式影响法官的自由心证和法律的适用 。法官在判断案件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受到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从而对证据的采信和法律条文的解释产生偏差 。比如 ,在徐园案中,法医认定 “伤口本人可以形成 ”,法院据此裁定 “自杀可能不能排除 ” ,但这一判断是否受到了对女性柔弱形象的刻板印象影响呢?如果是男性受害者,这样的判断是否还会成立 ?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 ,司法判决应该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而不是性别。每一起案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证据情况,不能简单地因为性别因素就对判决结果产生质疑。在徐园案中 ,法院判决单某无罪,是基于证据不足,无法确凿地证明单某的行为与徐园的死亡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

无论如何 ,这起案件都提醒我们,在司法过程中,必须警惕性别因素的潜在影响 ,确保司法公正能够超越性别差异 ,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公民都相信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本文来自作者[千云]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zheh/202510-53978.html

(4)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千云
    千云 2025年10月29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千云”!

  • 千云
    千云 2025年10月29日

    希望本篇文章《23岁女子与男友起争执中刀死亡,一审判男友无罪 死者家属:二审维持原判,会考虑申请再审》能对你有所帮助!

  • 千云
    千云 2025年10月29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千云
    千云 2025年10月29日

    本文概览:在大连这座城市,2022 年 4 月 26 日凌晨发生的一起案件,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也将 23 岁女子徐园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徐园,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通过熟人介绍,...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