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 ,国家面临的情况很严峻。美国在南边打越南,印度之前在边界上和我们打了一仗 。北边的气氛也很紧张。当时中国的重工业都在东北,轻工业在沿海。毛泽东考虑到 ,如果再打仗,中国的工业就危险了 。所以国家决定,要把重要的工厂从沿海搬到内地去 ,主要是四川 、贵州和云南这些地方。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要加强三线建设,要把四川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快点建起来。他说了一句话:“攀枝花建设要快 ,但不要潦草;攀枝花不搞起来,我就睡不着觉 ” 。这里说的攀枝花,其实代表了整个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 ,而攀枝花钢铁基地是里面最重要的工程。
周恩来总理接到任务后,马上就安排了工作。1964年6月19日,他召集国家计委、冶金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开会。会上决定 ,要马上组织一个调查组去西南现场 。当时任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的程子华,被任命为这个联合调查组的组长。他的任务就是组织调查,确定工厂矿山的位置 ,具体负责三线建设的工作。
程子华到了四川,立即组织了十四个部委和云贵川三省的负责人,成立了联合规划组 。他本人当时已经60岁了 ,但他要求机关人员都要到现场去办公。他对指挥部的人有“三不”要求:不蹲机关办公、不靠文件传达 、不看书面汇报。他自己也拿着“三件宝”,就是水壶、毛巾、草帽,和大家一起在深山里奔波 。
怎么给攀枝花钢铁厂选个好地方?
这个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当时为了选址,程子华带着一百多个专家和技术人员 ,跑遍了西南三省的山山水水。那时候的攀枝花还是一片荒地,是麻风病区,人很少 ,还有狼和蛇 。警卫秘书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打光了带在身上的两百发子弹。
当时对于厂址有两个意见。一部分人觉得应该建在乐山 。因为乐山是城市,地势平 ,人也多。但程子华坚持要把厂建在攀枝花。他的理由是:这里有铁矿,附近的六盘水有煤矿,成昆铁路也要修到这里来 ,旁边还有金沙江可以用水。毛泽东听了两边的意见,拍板定在了攀枝花 。
有一次,调查组要去攀枝花的弄弄坪考察 ,必须过金沙江。当时江上没有桥,又是涨水季节,水流很急,不久前还翻过船。有人劝程子华以后再去 ,他很生气,批评说:“老乡都能过江,我们为什么不能?不掌握第一手材料 ,如何决策 ”他坚持要过江,结果船被激流冲出十多里远,撞在一块礁石上才停下来 。
到了弄弄坪 ,那只是一块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平地,周围全是山,当时只有七户人家。要在这里建一个年产一百五十万吨的钢铁厂 ,很多人都觉得这不可能。程子华却很乐观,他说了一句:“小舞台也可以唱大戏” 。在他的带领下,1970年 ,攀钢的第一炉铁水就出来了,配套的成昆铁路也修到了攀枝花。
三线建设的条件非常艰苦。工人们住在简易帐篷里,用三块石头搭个灶就是厨房 。深山里又潮又冷,很多人晚上都冻得睡不着。物资运送也很困难 ,很多东西都是靠人背肩扛运上去的。程子华知道一线工人的情况后,专门找商业部的副部长,让他想办法调拨粮食 、食油和御寒的衣物给矿区 。
“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话就是当时建设者们的真实情况。很多人参加保密项目,十几年都不跟家里人说自己在哪里 ,做什么。成昆铁路的建设中,有两三千人牺牲了生命。从攀枝花到昆明那一段不到三百公里的铁路,就有五百二十五个人献出了生命 。
三线建设时期 ,国家把有限的资金和物资都集中起来办大事。像攀钢、成昆铁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后来的二滩水电站,都是当时最重要的工程。程子华认为,项目虽多 ,但必须分清轻重缓急 。只有那些最关键、条件也具备的项目,才能优先保证物资和设备,避免工程拖成“马拉松 ”。
程子华对攀枝花的感情非常深。他女儿程海燕说,她父亲晚年总是讲 ,“攀枝花是我一生的牵挂和骄傲” 。他临终前,还把一张弄弄坪的照片挂在床前看。他有一个遗愿,就是死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攀枝花。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他的父亲就在他家里放着一张攀枝花全景图 。
本文来自作者[千云]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youxi/202506-1346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千云”!
希望本篇文章《红船专访丨程子华之女程海燕:攀枝花是父亲一生的骄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上世纪60年代,国家面临的情况很严峻。美国在南边打越南,印度之前在边界上和我们打了一仗。北边的气氛也很紧张。当时中国的重工业都在东北,轻工业在沿海。毛泽东考虑到,如果再打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