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也好奇过:为什么大家喜欢的音乐会不太一样呢?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只是个人欣赏品位的不同。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音乐偏好”和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喜欢的音乐类型,可能正是Ta性格的一面镜子 。
图库版权图片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你的性格特征,
就藏在你喜欢的音乐里!
多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围绕音乐偏好和人格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多项研究 ,这些研究采用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心理学量表测评。
2003 年,两位心理学家伦特福罗(Rentfrow)和戈斯林(Gosling)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通过 1704 名大学本科生的音乐偏好分析归纳出音乐偏好的四个基本构面:反思复杂类(古典 、爵士、民间、布鲁斯);强烈叛逆类(摇滚 、重金属和另类音乐);乐观传统类(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电影配乐 、宗教音乐);能量节奏类(嘻哈音乐、放克、电子音乐)。同时 ,他们采用量表来测评受试者的人格特质,并将上述音乐偏好构面与人格特质研究结果进行关系探讨 。
研究结果显示:
喜欢反思复杂类音乐的人通常具有创造性思维,想象力丰富 ,重视审美体验,对新观念持开放态度;
偏好强烈叛逆类音乐的人往往好奇心强,喜欢冒险,在生活中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
喜欢乐观传统类音乐的人通常表现出外向 、随和、尽责的特质,性格开朗,社交活跃 ,相对传统保守;
偏好能量节奏类音乐的人则多为健谈、精力充沛,且思想较为开放,相对宽容 ,认为自己是有吸引力的。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另一项由德尔辛(Delsing)等人进行的研究,则以 2334 位荷兰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从受试者的偏好中分析出与伦特福罗和戈斯林实验结论完全不同的四个音乐偏好构面:摇滚类(摇滚/重金属/朋克/哥特音乐等);精英类(古典乐/爵士乐等);城市类(嘻哈/说唱/R&B 等)和流行类(迷幻舞曲/数位音乐/排行榜等)。
他们的研究也显示,偏好不同音乐类型与人格特质存在显著关联:
享受摇滚乐的青少年在体验开放性方面得分较高,但责任心方面的分数相对较低;
喜欢精英类音乐的青少年在亲和力 、尽责性和经验开放性方面相对较高 ,情绪稳定方面较低;
而喜欢城市类音乐的青少年经常具备较高的外向性和亲和力,喜欢流行类音乐的也是如此 。
除了上述两个实验之外,许多国家都有针对相关主题的研究分析,研究对象范围涵盖了青少年、大学生和研究生、年龄范围更广的成年人等。这些实验研究的共同结论是 ,音乐偏好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体现,更是个体性格和人格特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无论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还是通过歌词的内容 ,人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窥见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
为什么音乐喜好会体现人格特征?
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适配”不同类型的人格特质,原因是什么?
互动理论认为,个体会主动选择与自身人格特质相符的环境和经验——就像性格外向者更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一样 ,具有特定人格特质的人,往往会自然地被某种类型的音乐所吸引。
例如一个人性格沉稳 、喜欢深思,他可能倾向于听旋律复杂、需要静心欣赏的古典音乐来度过闲暇时光;而一个外向活泼的人 ,听到节奏明快、充满能量的流行音乐就感觉自己充满了活力,这与他本身热情洋溢的特质相呼应。
换个角度来看,人们也会倾向于选择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音乐类型 。这种选择不仅是对外展示形象的方式 ,也是对内强化自我认同的途径。举例来说,当一个孩子自认为是个“叛逆者 ”时,他可能会对摇滚乐 、重金属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共鸣,因为这些音乐风格中的一些要素与“叛逆、突破”的自我认知相匹配 ,音乐因此成为个人表达身份的重要媒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不同人格特质的人会采用不同的音乐聆听策略 ,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例如,同样都是感到焦虑时,一些人会选择舒缓的音乐来平复心情 ,而另一些人可能会选择激昂的音乐来转移注意力,这种差异反映了个体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不同倾向 。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 ,开放性高的人通常喜欢复杂的音乐类型,因为他们享受处理复杂信息的认知过程;倾向性强的人可能更喜欢结构简单、易于理解的音乐,这与他们偏好清晰 、有序的认知风格相一致。
Tips:用对音乐进行自我调节
在心理健康领域 ,音乐治疗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当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运用音乐调节情绪。
首先可以先尝试着找到自己在不同心境下选择音乐的规律性 。打开你的播放软件回忆一下:
焦虑的时候,你希望从哪首歌开始听?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愉快轻松的场景里(例如一个人漫步在公园里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风格的歌单?
又或者,当你感到难过的时候 ,会避免听(或者很想听)某一首特点很鲜明的歌曲吗?
将这些问题和答案都记录一段时间,再从中找到自己的音乐偏好规律。
1
“分步调节法”
“分步调节法 ”也许可以帮助到情绪低落时的你:
先选择与当前情绪状态相符的音乐(如舒缓的轻音乐),聆听 10-15 分钟让情绪得到接纳和释放;然后逐步转换为稍带积极色彩的音乐;最后过渡到节奏清晰 ,充满能量的音乐。这种渐进式的调节比直接听欢快音乐更有效,因为它尊重了情绪变化的自然过程 。
2
特定情境下使用不同音乐
在工作和学习时,用音乐做“辅助” ,能带来帮助。例如,对于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最好选择没有歌词的纯音乐 ,节奏以中等为宜,音量要低,以不吸引注意 ,不干扰思路为标准。而对于创意性工作,一些复杂的爵士乐或古典音乐可能更有助激发灵感 。重要的是要根据任务性质和个人的注意力特点来选择:如果发现音乐反而让你分心,就需要调整或暂时关闭音乐。
睡前听音乐确实有助于入睡,但要注意选择节奏平稳、旋律变化少的类型 ,音量要控制在刚好能听见的程度。有研究表明,节奏在 60-80BPM(每分钟 60-80 拍)之间的音乐最有助于放松,因为这与人体安静时的心跳频率相近 。
图库版权图片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最后,除了在特定情境下使用音乐进行调节外,还可以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类型的风格 ,这有助于培养心理的灵活性。例如,如果你平时主要听流行音乐,可以尝试偶尔欣赏古典音乐或爵士乐。这种音乐品味的拓展实际上也是心理弹性的锻炼 ,能够帮助我们增强对多样性的接纳能力。
参考文献
[1]崔京月,董柔纯,李伟卿,等.网易云音乐不同人格用户的网络行为及歌词偏好特征分析[J].心理科学,2021,44(06):1403-1410.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210617.
[2]江俊. 国外音乐偏好与人格特征研究综述[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71-77. DOI:10.3969/j.issn.1008-7389.2009.04.009.
[3]叶丹. 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气质类型的关系[J]. 艺术探索,2011,25(6):101-103. DOI:10.3969/j.issn.1003-3653.2011.06.026.
[4]张刃.《音乐治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5]伊丽莎白·赫尔穆斯·马古利斯.《音乐人文通识译丛——音乐心理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2022
[6]陈琳琳.青少年音乐偏好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探讨[J].艺术教育,2020,(06):40-45.
策划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张一诺
责编丨张一诺
审校丨徐来 、张林林
本文来自作者[神都未醒]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zlan/202511-5686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神都未醒”!
希望本篇文章《一个问题会无意识暴露自己性格!快来看看说的准不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也许你也好奇过:为什么大家喜欢的音乐会不太一样呢?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只是个人欣赏品位的不同。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偏好”和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