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薄薄的银行流水单,在我手里却重如千斤。
一笔笔“存入” ,一笔笔“支取”,红色的负数和黑色的正数,像一串串密码 ,清晰地记录着过去五年间我自以为是的孝心 。
五年,整整六十个月,每月三千五百元 ,总计二十一万。我以为我用这些钱,为远方的母亲撑起了一片安稳的晚年。我以为我把一个儿子能给的,除了陪伴之外最好的东西 ,都给了她 。直到亲戚的闲言碎语,母亲在电话里那句云淡风轻的“你哪有给我寄过钱 ”,像一根针 ,扎破了我用汗水和思念吹起来的巨大气球。
我带着满腔的委屈和不解回到老家,最终站在这冰冷的银行柜台前。那一刻,看着流水单上母亲的名字,和我自己的名字 ,再看看旁边弟弟那张瞬间煞白的脸,我才明白,我不是被母亲误解了 ,我是彻头彻尾地,成了一个笑话 。
而这一切,都要从半个月前 ,我表妹刘小玲打来的那通电话说起。
第一章 电话里的裂痕
“哥,你最近……忙吗?”电话那头,表妹刘小玲的声音有些犹豫。
我正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 ,头也没抬,单手夹着手机,另一只手在键盘上飞舞:“小玲啊 ,忙,忙得脚打后脑勺 。怎么了?家里有事?”
我是个软件工程师,在省城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对于我们这一行来说,“996 ”不是段子 ,是日常。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被各种项目需求、紧急bug和无休止的会议填满 。家,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县城 ,已经成了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一个只在过年时才会回去的符号。
“也没什么大事……”小玲的声音更低了,“就是前两天我去看大姨 ,她那老花镜腿儿都用胶布缠了好几圈了,让她去配副新的,她总说看不清东西 ,配了也白搭,浪费钱。”
我的心猛地一沉,敲击键盘的手指停了下来。
母亲张桂兰今年六十八了 ,有轻微的白内障,视力一直不好 。我记得去年过年回家,她那副眼镜就已经很旧了。当时我说给她换副好的,她摆摆手 ,说还能用,别乱花钱。我以为是老人家的客气,也就没再坚持 。
“她还说…… ”小玲顿了顿 ,似乎在斟酌词句,“她说现在菜价贵,每个月就指望建国给的那几百块钱买菜 ,得省着点花。哥,我就是听着心里不得劲,大姨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啊?你是不是……工作太忙 ,顾不上家里了?”
最后那句话,像一根细小的针,不疼 ,但精准地刺进了我心里最敏感的地方。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翻涌的情绪,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小玲,我知道了 ,谢谢你告诉我 。我这边……每个月都给妈寄了生活费的。”
“啊?寄了? ”小玲的语气里满是惊讶,“不可能吧?大姨亲口跟我说的,说你工作忙 ,压力大,花销也大,她不能再给你添麻烦了。”
挂了电话 ,我再也无法集中精神工作 。电脑屏幕上的代码仿佛变成了一群扭动的虫子,在我眼前爬来爬去,嘲笑着我的无能和疏忽。
我每个月一发工资 ,第一件事就是雷打不动地给母亲的银行卡里转三千五百块钱。这笔钱,对于我在省城的开销来说,不算一笔小数目 。我和妻子周倩结婚买房 ,背着不轻的房贷,孩子刚上幼儿园,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但这笔给母亲的生活费,我从未迟疑过 ,也从未跟妻子抱怨过。这是我作为一个儿子,最基本的责任。
我一直以为,母亲在老家过得很舒心 。弟弟陈建国一家就在县城 ,离母亲住的老房子不远,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端茶倒水 ,总有人照应。我负责“经济基础”,他负责“上层建筑 ”,这是我们兄弟俩多年前就达成的默契。
可现在 ,这个默契似乎出了问题 。
我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拿起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 ,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刚睡醒的沙哑:“喂,建军啊,怎么这个点打电话?是不是又加班了?”
“妈,没加班。”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 ,“就是想问问您,最近身体怎么样?钱够不够花?”
“够,怎么不够 。 ”母亲的回答一如既往 ,“我一个老婆子,吃不了多少,穿不了多少 ,你弟弟每个月都给我五百块买菜钱,够用了。你在外面不容易,别老惦记着家里 ,照顾好自己和小宝就行。”
又是这样的话 。我心里那股无名火“噌”地一下就冒了上来。
“妈, ”我加重了语气,“我问的不是弟弟给您的钱。我问的是 ,我每个月给您打的三千五百块钱,您收到了吗?够不够用?”
电话那头沉默了 。长久的沉默,长到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一声比一声沉重。
过了好一会儿 ,母亲才用一种近乎陌生的、带着点责备的语气说:“建军,你这是什么意思?你什么时候给我打过钱了?你弟弟两口子照顾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的 ,你是不是听谁说了什么闲话,怀疑他们了?你可不能没良心啊!”
“我没有! ”我几乎是吼出来的,“妈!我每个月都给你打了钱!从五年前我工资涨到八千块开始 ,每个月三千五,一分没少过!银行都有记录的!您怎么能说我没打过呢?”
“你这孩子,怎么还犟上了?”母亲的声音也高了起来 ,带着明显的愠怒,“你是不是加班加糊涂了?我从来就没见过你说的钱!你要是不信,回来问你弟弟!他最清楚!行了行了 ,我头疼,要休息了,挂了! ”
“嘟……嘟……嘟……”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我整个人都僵在了座位上。办公室里同事们走动的声音 、键盘的敲击声、窗外的车流声 ,一瞬间都离我远去。我的世界里,只剩下那句冰冷的“我从来就没见过你说的钱” 。
委屈、愤怒 、困惑、失望……无数种情绪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
我不是心疼那二十一万。我在乎的是,我这五年来 ,每个月发了工资后第一时间转账的那个动作,那个我引以为傲的、作为儿子尽孝的证明,在母亲眼里 ,竟然根本不存在 。
我的付出,我的孝心,我节衣缩食省下来的每一分钱 ,都变成了一个笑话。
妻子周倩看我脸色不对,关切地走了过来:“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跟妈打电话了? ”
我把事情的经过跟她说了一遍,周倩也愣住了。她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 ,对我给婆婆寄生活费的事情一直很支持 。
她秀气的眉头紧紧皱起:“这事儿不对劲。妈不是那种会撒谎的人,更不会无缘无故冤枉你。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误会 。”
“能有什么误会?”我烦躁地站起身,在小小的格子间里来回踱步,“卡是妈自己的卡 ,钱是我亲手转进去的。她没收到,钱能长翅膀飞了不成?”
周倩沉思片刻,说:“只有一个可能。妈年纪大了 ,可能不怎么会用银行卡,存折和卡是不是……在建国那里保管着? ”
我一怔 。
对啊,母亲连智能手机都用不明白 ,更别提去ATM机取钱了。她的工资卡 、养老金存折,好像一直都是弟弟在帮忙打理。
一个可怕的念头,像一条冰冷的毒蛇 ,瞬间缠上了我的心脏。
我不敢再想下去 。
“我得回去一趟。”我对周倩说,语气不容置疑,“这事儿必须当面问清楚。我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背着个‘不孝’的名声 。”
周倩点点头 ,握住我的手:“我支持你。不管怎么样,先把事情弄清楚。别急着发火,也别急着下结论 。一家人,沟通最重要。 ”
我看着妻子眼中信任和鼓励的目光 ,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
是啊,沟通 。也许,真的只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我当即跟领导请了三天年假 ,订了第二天一早回县城的高铁票。那一晚,我彻夜未眠 。脑子里反复回想着母亲在电话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气。我想象着各种可能性 ,每一种都让我心惊肉跳。
我多希望,这真的只是一个误会。
第二章 回家,饭桌上的暗流
第二天下午 ,我拖着行李箱,站在了阔别近一年的家门口 。
老旧的居民楼,斑驳的墙皮 ,楼道里弥漫着熟悉的、各种饭菜混合的味道。我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吸进一些勇气,然后抬手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母亲 。看到我,她先是一愣 ,随即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建军?你怎么回来了?也不提前打个电话!”
母亲的头发比去年更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深了许多。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T恤,袖口已经有些松垮。我的目光落在她脸上那副用透明胶带缠着镜腿的旧花镜上 ,心里又是一阵刺痛 。
“公司调休,就想着回来看看您。”我挤出一个笑容,掩饰住内心的复杂情绪。
“快进来 ,快进来! ”母亲热情地接过我的行李箱,“我这就给你弟弟打电话,让他和王莉晚上都过来吃饭 ,一家人好好聚聚 。”
走进屋子,一切还是老样子。用了几十年的木质家具,擦得一尘不染。客厅的墙上 ,还挂着我上大学时得的奖状,相框的玻璃擦得锃亮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时间的痕迹。
母亲张罗着给我倒水,拿出水果 ,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瘦了,工作肯定很辛苦。看着她忙碌的背影,我昨天在电话里积攒的那些质问和怒火 ,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抚平了。
这可是我的亲妈啊 。她怎么会故意骗我呢?
傍晚时分,弟弟陈建国和弟媳王莉带着他们的儿子小远来了。建国比我岁,在县城一家工厂当技术员 ,人很老实,就是有点内向。王莉在超市做收银员,性格开朗 ,嘴巴很甜 。
“哥,你回来怎么不吱一声,我们好去车站接你啊!”建国憨厚地笑着 ,接过我手里的水果。
“就是啊大哥,你看你,太见外了。 ”王莉也热情地附和着,一边说一边麻利地钻进厨房帮婆婆打下手 。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 ,气氛看起来其乐融融。母亲做了我最爱吃的红烧肉,一个劲儿地往我碗里夹。王莉则不停地夸我的儿子小宝聪明可爱,问长问短 。
只有我知道 ,这看似温馨的饭局下,隐藏着怎样汹涌的暗流。
我几次想开口问钱的事,但看着母亲高兴的脸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怕一开口,就会打破这难得的和谐,会让母亲伤心 。
饭过三巡 ,建国端起酒杯,敬我:“哥,你在外面打拼不容易 ,一个人撑起一个家,辛苦了。我嘴笨,不会说话,这杯我敬你。”
我端起酒杯 ,和他碰了一下,一饮而尽。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灼烧着我的食道 ,也点燃了我压抑已久的疑问 。
我放下酒杯,看着建国,尽量用平静的语气问道:“建国 ,我问你个事。妈的银行卡和存折,是不是一直在你这儿保管着?”
桌上的气氛瞬间凝固了。
母亲夹菜的筷子停在半空,王莉脸上的笑容也僵住了 。
建国的脸涨红了 ,他放下酒杯,有些局促地说:“是……是在我这儿。妈眼神不好,记性也差 ,怕她弄丢了,我就帮她收着。怎么了,哥? ”
“没什么,”我盯着他的眼睛 ,“我就是想问问,我每个月给妈打的生活费,你帮她取出来了吗?”
“生活费?”建国一脸茫然 ,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恍然大悟道,“哦 ,你说你偶尔打回来的那几百块钱啊?取了取了,都给妈了 。哥,你放心 ,你给妈的钱,我一分都不会动的。 ”
“偶尔?”我心里的火“腾”地一下就窜了上来,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 ,“什么叫偶尔?我每个月三千五,整整五年,一分没断过!这叫偶尔? ”
“三千五?”建国和王莉异口同声地叫了出来,脸上满是不可思议的表情。
母亲的脸色沉了下来 ,她重重地把筷子拍在桌子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
“陈建军! ”她厉声喝道,“你今天回来 ,就是为了兴师问罪的吗?你弟弟弟媳在家里辛辛苦苦照顾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一回来就质问他,你什么意思?你是觉得他们贪了你的钱吗?”
“我没有!”我感到百口莫辩 ,胸口堵得厉害,“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想弄清楚 ,我寄回来的钱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您说您一分钱都没见过? ”
“我就是没见过!”母亲固执地说,“你建国每个月是给我五百块,他说那是你寄回来的 ,让我省着点花。你现在又说是三千五,你们兄弟俩到底谁在骗我这个老婆子?”
她说着,眼圈就红了。
王莉见状,赶紧起身拍着婆婆的后背 ,柔声劝道:“妈,您别生气,气坏了身子可不值当 。大哥肯定不是那个意思 ,他就是工作忙,记错了。是吧,大哥? ”
她一边说 ,一边拼命地向我使眼色。
我看着母亲泛红的眼眶,看着建国通红的脸,再看看王莉急切的眼神 ,心里乱成一团麻。
我觉得自己像个外人,一个闯入者,打破了他们维持了五年的平静 。他们三个人 ,似乎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而我,是那个不和谐的音符。
建国低着头,闷声说:“哥 ,可能……可能真是你记错了。你每个月都那么忙,管那么多项目,记错一两个数字也很正常 。你确实给我打过钱 ,但……但真没有三千五那么多。”
他的声音很小,但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我看着他 ,这个从小跟在我身后,我一直觉得老实巴交的弟弟 。他不敢看我的眼睛,眼神躲闪 ,不停地用手搓着裤腿。
那一刻,我心里那个可怕的猜测,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顿饭 ,最终不欢而散 。
母亲说头疼,早早回了房间。建国一家也借口孩子要早点睡,匆匆离开了。
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着满桌的残羹冷炙 ,只觉得一阵阵发冷 。这不是我熟悉的家,这里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而诡异。
我必须要弄清楚真相。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我这五年被全盘否定的付出 ,为了我作为一个儿子,不该被如此践踏的尊严。
第三章 弟弟的“苦衷”
第二天一早,我没跟母亲打招呼 ,直接去了弟弟陈建国工作的工厂 。
工厂在一片工业区,空气中都弥漫着机油和铁锈的味道。我在车间门口等了十几分钟,才看到穿着一身蓝色工装的建国走了出来。
看到我 ,他显然很惊讶,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 。
“哥,你怎么来了?”
“我找你有事 ,我们谈谈。 ”我指了指不远处的一片小树林。
树林里很安静,只有几声鸟叫 。我没有拐弯抹角,开门见山地问:“建国,你跟我说实话 ,我寄给妈的钱,到底怎么回事?”
建国低下头,双手插在口袋里 ,用脚尖碾着地上的落叶,沉默不语。
“你看着我!”我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强迫他抬起头 ,“我是你哥!有什么事你不能跟我说?你是不是拿了那笔钱? ”
他的眼神躲闪,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他的沉默 ,就是默认 。
一股巨大的失望和愤怒瞬间攫住了我。我怎么也无法相信,我那个老实本分的弟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我的声音都在颤抖 ,“陈建国,你缺钱可以跟我说!我是你哥,我能不帮你吗?你为什么要动妈的养老钱?你知不知道妈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她的眼镜腿断了都舍不得换!你忍心吗?”
我的质问像连珠炮一样砸向他 。
建国被我吼得缩了缩脖子,眼圈也红了。他终于开了口 ,声音沙哑,带着哭腔:“哥,对不起……我对不起你 ,也对不起妈…… ”
他断断续续地,把事情的始末都说了出来。
原来,五年前 ,我开始每月给他寄三千五百块钱的时候,他确实是打算一分不少地交给母亲的。但那时候,弟媳王莉的母亲 ,也就是我的丈母娘,生了一场大病,急需用钱 。王莉是独生女 ,娘家条件不好,这笔医药费对他们这个小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建国当时也是焦头烂额,他不好意思向我开口 ,因为我刚在省城买了房,压力也很大。他更不敢告诉母亲,怕老人家跟着着急 。
就在这时 ,他看着我转到母亲卡里的那笔钱,动了歪心思。
他想,母亲一个人在老家 ,平时花销不大,每个月给她五百块零花钱,就说是哥哥寄回来的 ,也足够了。剩下的三千块,他可以先“借”用一下,等手头宽裕了再还回去 。
于是 ,他拿着母亲的卡,每个月只取五百块给母亲,剩下的三千块,都被他取出来 ,填补了家里的窟窿。
“一开始,我真的只是想临时周转一下。”建国哽咽着说,“我想着 ,等丈母娘病好了,我努力加班,省吃俭用 ,很快就能把钱补上 。可是……可是后来小远上初中,要上补习班,一门课就好几千。你也知道 ,县城里就这么几所好高中,竞争多激烈,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
一个谎言 ,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
那笔“借”来的钱,成了一个永远填不上的无底洞 。从给丈母娘看病,到给孩子交补习费,再到家里的人情往来……他渐渐地习惯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生活。
他每个月从我寄来的钱里拿出三千 ,再加上他自己的工资,勉强维持着家里的体面。他对母亲说,我每个月只寄五百块 ,是为了让母亲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和他媳妇的照顾,让她觉得,在身边照顾她的儿子 ,才是付出最多的那个。
“哥,我知道我做错了 。 ”建国抬起头,满脸泪痕地看着我 ,“我不是人!我混蛋!我没脸见你,更没脸见妈!我总想着,等我以后有钱了 ,一定加倍补偿妈。我给她买了新电视,给她换了新冰箱,我就是想让她过得好一点,弥补我心里的愧疚……”
我看着他痛苦的样子 ,心里的怒火,不知不觉间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哀。
我气的 ,是他自作主张的欺骗 。我哀的,是他那点可怜又可悲的自尊心。
他宁愿用这种方式“挪用”我的钱,也不愿意拉下脸来 ,堂堂正正地向我这个亲哥哥求助。在他心里,是不是也觉得,我在省城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 ,根本无法理解他在小县城里的窘迫和挣扎?
我们是亲兄弟,血浓于水,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之间隔了一层看不见的墙 。这堵墙,是距离,是环境,更是彼此对对方生活的臆测和不理解。
“你挪用了多少钱 ,算过吗?”我平静地问。
建国低下头,声音像蚊子一样:“每个月三千……五年……大概……十八万…… ”
十八万 。
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这笔钱 ,你要怎么还?”我继续问。
“我还,我一定还!”他急切地保证,“哥 ,你给我点时间!我把家里的存款都拿出来,我再去找朋友借!我砸锅卖铁也把这笔钱补上!你别告诉妈,求你了 ,哥!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她要是知道了 ,肯定受不了这个刺激! ”
我看着他,心里五味杂陈 。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告诉母亲,只会让她陷入更大的痛苦和失望之中。她会一边心疼我被骗 ,一边又心疼小儿子背负的压力。手心手背都是肉,最难受的,只会是她。
可是 ,不告诉她,难道就让这个谎言继续下去?让我继续当那个“偶尔寄几百块钱”的“不孝子”?
“建国, ”我深吸一口气 ,做出了一个决定,“钱的事,我们可以慢慢算 。但是 ,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明天,你跟我一起,带上妈 ,我们去一趟银行。”
“去银行干什么?”建国惊恐地看着我 。
“去查账。 ”我一字一顿地说,“我要让妈亲眼看看,我这五年,到底是不是只寄了‘几百块’。真相必须大白 。至于之后怎么办 ,那是我们三个人的事,我们一家人,关起门来 ,自己解决。”
我不能再让母亲活在被编织的谎言里。我也不想再背负莫须有的误解 。
有些伤疤,必须揭开,才能真正愈合。
第四章 摊牌的前夜
从工厂回来 ,我心里像是压了一块铅,沉重得透不过气。
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县城的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 。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看着街边来来往往的人群,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深深的无力。
我以为我努力工作,拼命赚钱 ,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是最大的孝顺。可我错了。我寄回来的,只是冷冰冰的数字 。我忽略了母亲日渐增长的孤独,忽略了弟弟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和无奈。
我走进一家眼镜店 ,按照记忆中母亲的度数,给她配了一副最好的老花镜,镜框是轻便的钛合金 ,镜片是防蓝光的多焦点镜片。付钱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犹豫 。
回到家,母亲正在厨房里忙活。她看到我手里的眼镜盒 ,愣了一下。
“妈,您那副眼镜太旧了,我给您换副新的 。”我走上前 ,打开盒子,把新眼镜递给她。
母亲接过去,戴上试了试 ,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哎呀,这个好,看得清楚多了!这得花不少钱吧?你这孩子,又乱花钱。 ”
嘴上虽然埋怨 ,但她眼里的笑意却藏不住 。她小心翼翼地把新眼镜摘下来,用眼镜布仔细地擦了又擦,然后放回盒子里 ,像是对待一件珍宝。
“就放在外面用,旧的那个扔了吧。”我说 。
“那可不行,”母亲把眼镜盒收进自己的房间 ,“这么好的东西,得收好了,等有客人的时候再戴。平时戴那个旧的就行。”
我看着她 ,心里一阵酸楚。节俭,已经刻进了她骨子里 。而这种节俭,在过去的五年里 ,被我弟弟的谎言,扭曲成了一种近乎苛刻的“贫穷 ”。
晚上,我亲自下厨,做了几个家常菜。吃饭的时候 ,我跟母亲说:“妈,明天上午,我们去一趟银行吧 。”
母亲夹菜的动作一顿 ,抬起头看我:“去银行干什么?又要取钱?”
“不是, ”我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 ,“我们去把您那张卡的流水打出来,看看账。我想让您知道,这些年 ,我到底有没有给您寄钱。”
母亲的脸色沉了下来:“建军,这事儿还没过去是吧?你非要跟你弟弟弄得这么僵吗?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不好吗?算那么清楚干什么?”
“妈 ,这不是算账 。 ”我耐心地解释,“我只是想证明一件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您就当陪我去一趟,行吗?”
母亲看着我执拗的样子 ,沉默了半晌,最终叹了口气,点了点头:“行 ,你想去,妈就陪你去 。我倒要看看,是我老糊涂了 ,还是你记错了。”
我知道,她还是不相信我。
那一晚,我和母亲都没有再说话 。家里的气氛 ,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我给建国发了条短信:明天上午九点,银行门口见。
他很快回了两个字:好的。
躺在自己从小睡到大的床上,我辗转反侧 ,一夜无眠 。我想象着明天在银行里可能发生的一切。母亲震惊的表情,弟弟无地自容的样子……
我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我只知道,我不能再忍受这种被至亲误解的痛苦 。这个家庭的脓疮,必须被挤破 ,哪怕过程会很疼。
窗外,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窗台上。明天 ,会是一个晴天吗?
第五章 银行里的真相
第二天一早,天阴沉沉的,像是随时会下雨 。
我陪着母亲 ,沉默地吃完早饭,然后扶着她下了楼。在小区门口,我们遇到了早已等在那里的建国。他看起来一夜没睡 ,眼窝深陷,脸色憔悴 。
他看到我们,张了张嘴 ,想说什么,最终只是低下头,叫了一声:“妈,哥。 ”
母亲“嗯”了一声 ,没有多看他。
我们三个人,一路无话,气氛尴尬而凝重 。路上的行人 ,大概会以为我们是去参加一场沉重的告别。某种意义上,也确实如此。我们是去告别一个维持了五年的谎言。
银行里人不多,我们取了号 ,静静地坐在等候区 。母亲显得有些不耐烦,不停地看着叫号的屏幕。建国则坐立不安,双手紧紧地攥在一起 ,手心全是汗。
我坐在他们中间,感觉自己像一个即将宣判的法官,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
“请A032号到3号窗口办理业务。”
我站起身 ,扶着母亲,建国也跟了过来。
柜台里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工作人员,她微笑着问:“您好,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
“你好 ,”我把母亲的身份证和银行卡递进去,“我们想查询一下这张卡过去五年的交易流水,并且打印出来 。”
“好的 ,请稍等。”
工作人员接过证件和卡,在电脑上操作起来。打印机开始发出“吱吱 ”的声响,一张接着一张的A4纸被吐了出来 。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我能听到自己和弟弟沉重的呼吸声 ,还有母亲略带疑惑的嘀咕:“查这么久?我这卡里也没几个钱啊。”
终于,打印机停了 。工作人员将厚厚一沓流水单整理好,盖上银行业务章 ,从窗口递了出来。
“您好,这是您查询的流水单,请拿好。”
我伸出手 ,接过了那沓纸。它们很轻,但在我手里,却感觉有千斤重 。
我没有立刻翻看,而是将它递给了母亲:“妈 ,您看看吧。 ”
母亲接过流水单,从口袋里掏出我昨天刚给她买的新眼镜,戴上 ,然后凑近了,一页一页地仔细看了起来。
起初,她的表情很平静 ,甚至有些不以为然 。但渐渐地,她的眉头越皱越紧,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流水单上 ,每一页都清晰地记录着:
“20XX年X月5日,转账存入,摘要:工资 ,金额:+3500.00元,对方户名:陈建军。”
“20XX年X月6日,ATM支取,金额:3000.00元 。”
“20XX年X月6日 ,ATM支取,金额:500.00元。 ”
……
“20XX年Y月5日,转账存入 ,摘要:工资,金额:+3500.00元,对方户名:陈建军。”
“20XX年Y月7日 ,柜面支取,金额:3000.00元 。”
“20XX年Y月7日,柜面支取 ,金额:500.00元。 ”
……
每一笔存入,都清清楚楚地写着我的名字。每一笔存入之后,紧跟着的 ,就是一笔或两笔取款 。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笔三千,一笔五百。规律得像设定好的程序。
母亲的手开始微微颤抖,她翻页的速度越来越快 ,脸上的血色一点点褪去,变得苍白。
“这……这是怎么回事?”她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我 ,又转向身边的建国,声音里带着无法抑制的颤抖,“建军……他真的每个月都打了三千五……那这取走的钱……建国 ,这钱是你取的吗?”
建国“扑通 ”一声,当着银行大厅里所有人的面,跪了下来 。
他没有跪向我 ,而是跪向了母亲。
“妈……对不起!”他泣不成声,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大理石地面上,“是我……钱都是我取的……我对不起你 ,对不起我哥……”
母亲手里的流水单“哗啦”一声,散落一地。她踉跄着后退了两步,幸好我及时扶住了她 。她死死地盯着跪在地上的小儿子,浑浊的眼睛里 ,充满了震惊、失望 、和痛心。
她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围的人都向我们投来异样的目光,柜台里的工作人员也探出头 ,关切地问:“阿姨,您没事吧?需要帮忙吗? ”
“没事,谢谢 。”我扶着浑身发软的母亲 ,对工作人员说。然后,我弯下腰,一张一张地 ,捡起了那些散落的流水单。
每一张纸,都像是一块碎片,拼凑出了过去五年里 ,这个家荒唐而悲哀的真相 。
我看着跪在地上痛哭的弟弟,看着摇摇欲坠的母亲,心里没有一丝“沉冤得雪”的快感,只有无尽的悲凉。
我们赢了真相 ,却输了体面。
第六章 关起门来的家事
回家的路,比来时更加漫长 。
母亲一言不发,任由我搀扶着 ,脚步虚浮,仿佛一瞬间被抽走了所有的精气神。建国跟在我们身后,低着头 ,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不敢靠近。
一进家门,母亲就挣开了我的手 ,径直走进自己的卧室,“砰 ”的一声关上了门。
我和建国站在客厅里,相对无言 。空气压抑得让人窒息。
“哥……”建国终于开口 ,声音嘶哑,“你打我吧,骂我吧。我不是东西,我让你和妈这么伤心 。”
我看着他 ,这个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弟弟,此刻却让我觉得如此陌生。我叹了口气,拉开椅子坐下 ,指了指对面的位置:“坐下吧。现在不是打你骂你的时候 。 ”
他犹豫了一下,在我对面坐下,腰板挺得笔直 ,像是在接受审判。
“十八万,你打算怎么办?”我平静地问。
“我还 。”他立刻说,语气坚定 ,“砸锅卖铁我也还。我明天就跟王莉去把家里所有的存款都取出来,有七万多。剩下的十一万,我……我去借 ,去贷款!哥,你放心,这笔钱,我一定一分不少地还给你! ”
“不是还给我 ,”我纠正他,“是还给妈 。这是她的养老钱。”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眼泪又流了下来。
我们沉默地坐了很久。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或许任何安慰或者责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
傍晚时分 ,王莉来了。她显然已经从建国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一进门,眼睛就是红肿的。她没有多说一句话 ,走到我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她走进厨房 ,开始默默地做饭。
晚饭做好了,母亲还是没有从房间里出来。王莉去敲了敲门,轻声说:“妈,吃饭了 。 ”
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王莉又敲了敲 ,声音带着哭腔:“妈,您开开门吧。您不吃饭,身体怎么受得了?都是我们的错 ,您要打要骂都行,别跟自己过不去啊……”
门,还是紧闭着 。
那一晚 ,我们三个人谁都没有吃饭。饭菜在桌上,从温热到冰凉,就像我们此刻的心情。
深夜 ,我辗转难眠,起身来到客厅倒水 。路过母亲房间时,我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低低的啜泣声。
我的心 ,像被一只手紧紧地揪住,疼得无法呼吸。
第二天,母亲终于打开了房门。她像是老了十岁,头发凌乱 ,双眼红肿,脸上满是疲惫 。
她没有看我们,径直走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 ,声音沙哑地说:“都过来吧,我有话说。”
我和建国、王莉,像三个犯了错的学生 ,垂手站在她面前。
母亲看着建国,看了很久很久,久到建国把头埋得更低了 。
“建国 ,”她缓缓开口,“你是我儿子,从小到大 ,你什么性子我最清楚。你老实,但也爱面子,心重。我知道,你拿这个钱 ,不是为了自己吃喝嫖赌 。你也是想把日子过好,想让小远有出息。 ”
建国的身体猛地一颤,抬起头 ,不敢相信地看着母亲。
“但是,”母亲的语气变得严厉,“你千不该 ,万不该,骗我们 。你骗了你哥,更骗了我。你让你哥这五年 ,背着‘不孝’的名声,受了多少委屈?你让我这个当妈的,误会自己的儿子 ,我的心,比刀割还疼!”
“妈,我错了…… ”建国再次跪下,泪流满面。
“你错的 ,不只是拿了钱 。”母亲摇了摇头,“你错在,没把我们当成一家人。你哥是你亲哥 ,你家里有难处,你跟他张个嘴,他能不帮你吗?你觉得跟他开口是丢人 ,难道骗他 、骗我,就不丢人了吗?一家人,最怕的不是穷 ,不是有困难,最怕的是离了心,各过各的 ,互相猜忌,互相隐瞒!”
母亲的这番话,像重锤一样,敲在建国的心上 ,也敲在了我的心上。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生分了?
“钱的事 , ”母亲顿了顿,看向我,“建军 ,这笔钱,是你辛苦挣来的。本来是给我的,但现在 ,妈做个主 。”
她转向建国:“这十八万,你不用还了。”
“妈! ”我和建国同时叫出声。
“你们听我说完 。”母亲摆了摆手,制止了我们 ,“钱,还不还,都是我们自家的事。但这个‘债’,你要记一辈子。你要记住 ,你欠你哥的,不是钱,是情分 。你要用一辈子 ,对你哥好,来还这个情分。你们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我不想看到你们因为钱,以后老死不相往来。”
她又看着我,眼神里满是愧疚:“建军 ,是妈对不住你 。妈老糊涂了,让你受了这么多年的委屈。妈跟你道歉。 ”
“妈,您别这么说!”我赶紧上前扶住她 ,“我也有错 。我只知道寄钱,却从来没真正关心过您,也没关心过建国他们家的难处。我这个当哥的,不称职。”
那一刻 ,客厅里,我们一家四口,哭成一团。
所有的委屈、欺骗、隔阂 ,仿佛都在这眼泪中,被冲刷、被稀释 。
母亲从房间里拿出一个布包,打开来 ,里面是她所有的积蓄,几张存折,还有一沓现金 ,加起来大概有三万多块。
她把布包推到建国面前:“这里面,有你爸走的时候留下的一点,还有这些年攒的养老金。你拿去 ,先把外面的账还了 。剩下的,你们两口子,以后好好过日子,踏踏实实地挣钱。别再走歪路了。”
然后 ,她又对我说:“建军,以后别再给我寄那么多钱了 。每个月给个一千块,足够我生活了。你和你媳妇在城里压力大 ,用钱的地方多。妈不能再拖累你们了 。 ”
看着母亲的安排,我明白,她是用自己的方式 ,在努力弥合这个家已经出现的裂痕。她原谅了小儿子的过错,也体谅着大儿子的不易。
这就是母亲 。她的爱,像水一样 ,包容了一切。
第七章 新的眼镜,新的开始
那次家庭会议之后,家里的气氛虽然还有些尴尬 ,但那层看不见的坚冰,已经开始融化。
建国和王莉把家里的七万块存款取了出来,没有给我,而是重新给母亲办了一张卡 ,存了进去,密码告诉了我和母亲两个人。建国当着我的面,把他写好的一张十一万的欠条烧了 。他说 ,妈说得对,钱还不还,我们都是兄弟。这份情 ,他会记一辈子。
我在老家多待了两天 。
这两天里,我没有再提钱的事。我陪着母亲去逛了菜市场,听她跟小贩们为了一毛两毛钱讨价还价;我帮她修理了吱呀作响的柜门;我坐在她身边 ,耐心地教她怎么用智能手机跟我视频通话。
我发现,母亲真正需要的,或许并不是那每月三千五百块钱 ,而是这些实实在在的 、触手可及的陪伴 。
临走的前一天,我把那副新买的老花镜从盒子里拿出来,亲手给母亲戴上。
“妈,以后就戴这个。要是再坏了 ,就告诉我,我给您买新的 。”
母亲这次没有拒绝,她戴着新眼镜 ,看着我,看了很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嗯 ,好。看得清楚多了,我儿子,比以前更精神了。”
建国和王莉开车送我到高铁站 。检票口 ,建国用力地拥抱了我一下。
“哥,对不起。以后,家里有我 ,你放心。 ”
我拍了拍他的后背:“好好照顾妈 。有困难,一定要跟我说。”
“嗯!”他重重地点了下头。
坐在回程的高铁上,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 。我这趟回家的旅程,像一场风暴 ,席卷了我们这个平静的家,掀开了隐藏在底下的礁石和暗流。但风暴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甚至比以前更加清澈。
我拿出手机,给妻子周倩发了条信息:事情解决了 。我才发现,我以前做的 ,远远不够。
很快,周倩回复道:回来就好。家人之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
是啊 ,家人。
这个词,意味着血脉相连,也意味着责任和承担。它不应该是一笔笔转账记录 ,而应该是一通通问候的电话,一次次耐心的倾听,和在困难时毫不犹豫伸出的手 。
那二十一万,买回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家庭,我的弟弟,和我的责任。
从那以后 ,我每个月依然会给母亲寄钱,但不再是三千五,而是母亲说好的一千。剩下的两千五 ,我给她在理财账户里单独存了起来,作为她的应急和医疗基金。
我和母亲的通话也多了起来 。我们不再只说“钱够不够花 ”,而是聊家常 ,聊她今天菜市场的菜价,聊我儿子小宝在幼儿园的趣事。我从弟弟那里得知,他换了一份更辛苦但薪水更高的工作 ,他说,要堂堂正正地赚钱,给老婆孩子,也给母亲一个更好的生活。
去年过年 ,我带着妻儿回家 。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戴着我买的那副新眼镜,正在客厅里看电视 ,建国一家人围在她身边,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饭桌上 ,母亲给我夹了一块我最爱吃的红烧肉,笑着说:“建军,你看 ,妈现在戴着你看得清清楚楚,你寄回来的每一分钱,妈也都收得明明白白。”
我笑了 ,眼眶有些湿润 。
我知道,母亲说的,不仅仅是钱。她看到的,是一个重新凝聚起来的家。她收到的 ,是两个儿子迟来的、但却更加成熟和真诚的爱 。
那张银行流水单,我没有扔,一直夹在我书房的一本书里。它时常提醒我 ,亲情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理解和沟通,才是维系一个家庭最坚固的纽带 。
本文来自作者[厍子儒]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zlan/202510-5288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厍子儒”!
希望本篇文章《儿子每月给母亲寄3500生活费,母亲说从来没见过,银行查账傻了眼》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那张薄薄的银行流水单,在我手里却重如千斤。一笔笔“存入”,一笔笔“支取”,红色的负数和黑色的正数,像一串串密码,清晰地记录着过去五年间我自以为是的孝心。五年,整整六十个月,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