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比水稻高产5倍,如今只配当零食?

前阵子气温骤降,街角烤红薯的焦香一飘出来,就勾得人走不动道。掰开烫手的外皮,金黄的果肉裹着蜜油,一口下去暖到心底。可你有没有想过:就是这"土憨憨"的红薯,亩产高达5000斤,是...

前阵子气温骤降 ,街角烤红薯的焦香一飘出来 ,就勾得人走不动道 。掰开烫手的外皮,金黄的果肉裹着蜜油,一口下去暖到心底 。

可你有没有想过:就是这"土憨憨"的红薯 ,亩产高达5000斤,是水稻的五倍之多,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 ,曾在饥荒年代救下无数人命,为何却始终没能挤上中国餐桌的主食席位?

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比水稻高产5倍	,如今只配当零食?

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比水稻高产5倍,如今只配当零食?

我国水稻平均亩产约954斤 ,而红薯平均亩产轻松突破5000斤,高产地块能达到8000到11000斤,网上甚至有农户晒出40斤重的"红薯王"。

它自带10%甜度的天然优势 ,蒸着软糯、烤着流蜜 、煮着清甜 ,就连红薯叶炒着吃都带着独特鲜香。可即便如此,它的餐桌存在感远不如大米小麦,甚至连土豆的出镜率都比不上 。

要讲红薯的命运 ,就绕不开"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的传奇。明万历年间,这位福州长乐的商人在菲律宾吕宋岛经商时,发现了这种"沙地能种 、耐旱耐贫瘠"的神奇作物。

彼时吕宋被西班牙殖民 ,严禁薯种外传,而陈振龙老家福建"十年九旱,饥馑频发"的记忆刻骨铭心 ,他下定决心要把这"救命粮"带回国 。

藏在货物里被没收、编进藤篮被查出,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还被罚了款。直到1593年,50岁的陈振龙想出奇招:将薯藤缠绕在船的锚绳上 ,再涂满泥巴掩盖。这招果然奏效,经过七个昼夜的航行,薯藤成功抵达福州 。

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	,比水稻高产5倍,如今只配当零食?

巧合的是,当年福建恰逢大旱,田园绝收 ,陈振龙立刻让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献种,恳请试种。

四个月后,试种的红薯大获丰收 ,"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 ,迅速缓解了饥荒。金学曾当即下令全省推广,闽人感念其功,将红薯改名"金薯" 。

更值得称道的是 ,陈振龙家族七代人接力推广红薯:曾孙陈以柱带到浙江,五世孙陈世元推广至山东,还写下我国第一部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 ,儿子们再将其带到河南、河北等地。到明末 ,徐光启改良种植技术并解决越冬贮藏难题后,红薯彻底风靡全国。

在贫瘠年代,红薯的"主食担当"无可替代 。从明末到清乾隆年间 ,中国人口从几千万暴涨至四亿,学者公认红薯的广泛种植是关键因素之一 。1

945年华北战火纷飞时,《华北新报》专门发文号召"全民种红薯";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紧张 ,红薯更是农村的主要口粮,1978年时,我国红薯产量占全球83% ,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生产国。

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比水稻高产5倍,如今只配当零食?

对老一辈的人来说 ,红薯是"又爱又恨"的存在。爱的是它全身是宝:煮蒸烤炸样样行,红薯叶能当菜,人吃不完还能喂猪 ,硬生生熬过了物资匮乏的日子 。恨的是"吃伤了"的阴影:早上一锅红薯 、中午一锅红薯、晚上还是红薯 ,连续吃几周下来,不少人看到红薯就反胃。

有网友调侃:"50年代出生的父亲明令禁止家里买红薯,是真的吃怕了。"

可为啥这么高产的红薯 ,温饱问题解决后就退居二线了?

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比水稻高产5倍,如今只配当零食?

首先是不抗饿 ,主食的核心是提供持续能量,而红薯能量密度极低 。北京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每100克鲜红薯仅含0.7克蛋白质 ,不足米饭的三分之一;100克生米能提供350大卡能量,鲜红薯仅100大卡。

对重体力劳动者来说,吃几斤红薯不如一碗米饭顶饱 ,还容易因膳食纤维过多胀气,民间"一斤番薯两件事"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尴尬。

其次是储存太难 。小麦稻谷晒干后能存一两年 ,现代粮仓技术更是能存5到10年 ,可红薯是"娇贵命":低于10℃冻伤,高于20℃发芽,湿度稍不对就腐烂 ,变质后还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农民常说"好种难存",在没有现代冷藏技术的年代,想靠红薯全年饱腹根本不现实。

最后是加工瓶颈 。小麦磨粉能做馒头、面条 、面包上百种食物 ,大米能煮能熬还能做米粉年糕,可红薯淀粉缺乏面筋蛋白,做不出有嚼劲的面条和蓬松的馒头。

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	,比水稻高产5倍,如今只配当零食?

二战时日本曾研发红薯面包,最终因口感粗糙发硬沦为小众零食;即便做成红薯粉 ,出粉率也只有15%-25%,远低于小麦稻谷的70%-80%,这也是为啥有些助农主播会在红薯粉里掺木薯粉翻车。

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	,比水稻高产5倍,如今只配当零食?

红薯不是个例,不少美洲引进的薯类都有相似命运 。木薯比红薯更极端,块根含亚麻仁苦苷 ,必须反复浸泡蒸煮才能去毒,虽成了奶茶珍珠的原料,在国内地位却不如红薯 ,只能在非洲当"主食扛把子" 。

土豆自明末传入后同样以高产著称,2015年我国还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想让它成为第四大主粮。可如今除了甘肃、云南等产区 ,多数家庭仍把它当菜吃。南米北面的饮食传统难打破,加上和红薯类似的储存、加工问题,让它也没能真正上位 。

光源报告网数据显示 ,2022年我国红薯消费量比2015年少了465万吨。现在我们吃红薯,多是偶尔买份烤地瓜 、泡碗红薯粉,或是囤点红薯干当零食。

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	,比水稻高产5倍,如今只配当零食?

但这并非红薯的"失败",反而见证了国人从"吃饱"到"吃好"的变迁——当大米小麦管够,当蔬菜肉类丰富 ,我们不再需要靠红薯救命,自然有了更多选择 。

不是红薯不够优秀,是我们的要求变高了。这个曾在饥荒年代撑起半壁江山的作物 ,如今以零食、辅食的身份继续陪伴我们,或许就是它最好的归宿。

#科普##上头条 聊热点#

本文来自作者[惜柳]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xinwen/202511-57177.html

(3)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惜柳
    惜柳 2025年11月11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惜柳”!

  • 惜柳
    惜柳 2025年11月11日

    希望本篇文章《他冒死带回一根藤救了上亿人,比水稻高产5倍,如今只配当零食?》能对你有所帮助!

  • 惜柳
    惜柳 2025年11月11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惜柳
    惜柳 2025年11月11日

    本文概览:前阵子气温骤降,街角烤红薯的焦香一飘出来,就勾得人走不动道。掰开烫手的外皮,金黄的果肉裹着蜜油,一口下去暖到心底。可你有没有想过:就是这"土憨憨"的红薯,亩产高达5000斤,是...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