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北京绒鸟(绒花)非遗技艺传承人蔡志伟。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2002年起跟随北京绒鸟(绒花)第五代传人高振兴学习绒制品制作技艺,2025年被评为该项目市级...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	,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北京绒鸟(绒花)非遗技艺传承人蔡志伟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2002年起跟随北京绒鸟(绒花)第五代传人高振兴学习绒制品制作技艺,2025年被评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十几年来 ,蔡志伟为绒制品项目的推广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作品《双孔雀》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中艺杯 ”银奖;作品《国色天香》《争奇斗艳》获2019年“工美杯”铜奖 。为2022年冬奥会制作了颁奖礼服“唐花飞雪”上的帽饰绒花 ,这也是绒花第一次站上世界舞台 。

细密的蚕丝缠绕于铜丝之上,被精心修剪成饱满又富有弹性的绒条,再经过染、拴 、刹、攒等十几道工序后 ,一朵盛开的宝相花跃然掌中。这朵在老北京传承了四百余年的绒花,出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礼服“唐花飞雪 ”的帽子上,一前一后镶嵌的两朵老北京绒花 ,由北京绒花(绒鸟)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蔡志伟“操刀 ”制作。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绒花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

近日,新京报记者来到位于通州区宋庄艺术园区的绒花制作工作室时,蔡志伟正俯身于工作台前 ,灵巧的双手在整理一个用紫色绒条组装成的凤凰尾羽,最长的一根绒条长30余厘米——那是他耗时三个月,为参加明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精心打造的《鸾凤和鸣》头饰的核心部件。蚕丝细密如雾 ,在他手中却驯顺地缠绕于铜丝之上,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在机器可以复刻千万花朵的时代,他却执意用手工搓捻出一朵永不凋零的“荣华” 。蔡志伟从师父那句“不知如何去见祖师爷”的叹息中接过火种 ,在二十余载光阴中 ,不仅复活了一门濒临失传的技艺,更让它穿越时空,绽放在国际秀场、都市街头和年轻人的日常之间。他认为 ,真正的传承不是将传统供奉于高阁,而是让千年绒花,重新“开 ”进今天的生活。

京城“绒鸟张” ,传承宫廷技艺

蔡志伟手握剪刀沿绒条边缘缓缓行走,剪刃起落间,一片弧度优美的凤羽悄然成形 。这不是机械复制的规整 ,而是手下每一毫米的推敲都注入了对传统的理解与当代的审美。桌案上散落着霞光红 、霁青蓝的丝绒,皆由矿物精心染就,色泽温润而不艳 ,恰似将天边云霞敛入掌心。

“这个作品本来已经完工,但我认为凤凰尾羽的层次仍欠一分灵动 。”他微微蹙眉,小心拆解数层 ,重新调整绒条角度。指尖反复捻转 、按压、梳理 ,动作沉稳如禅,每一次指尖的起落都是与千年手艺的对话。

聊起绒花,蔡志伟言语间充满了对这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感慨 。在他看来 ,绒制品在人类追求美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蔡志伟正在工作。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他的逻辑起点很朴素:“人都是需要美的。 ”一旦生活富裕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自然会涌现 。绒花相传起源于隋唐时期 ,特别是与唐代的一位妃子有关。据说,她为了遮盖脸上的疤痕,让侍女采摘鲜花戴在头上装饰。这个传说虽未必可信 ,却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唐代国力强盛,生活富裕,宫廷贵妇与仕女间盛行戴花的风气 。从《簪花仕女图》到敦煌壁画 ,都能找到当时女性头戴花饰的生动证据。

鲜花虽美,但难以持久,冬天更是无处可采。于是 ,为了满足人们四季对美的需求 ,聪明的手艺人便创造出了永不凋零的假花——这是绒花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北京绒花大概要追溯到明朝,《明会典卷》中有明确记载——工艺分188种,工匠有11800人。绒花工艺在明朝末年形成了产业 ,并在清朝发展至鼎盛,主供宫廷贵人享用。与故宫相距不远的花市大街逐渐成为绒绢纸花的集散地,“花市”之名正是因此得来 。后又创意出各类禽鸟造型 ,传承自北京的丝绒制品便统称“绒鸟”。蔡志伟正是京城“绒鸟张 ”一系的传承人。

“现如今,绒花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并不高 。”蔡志伟说,很多人更推崇“燕京八绝”之类被视为高大上的宫廷艺术 ,认为绒花是“上不了台面的民间艺术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对话:一位做宫灯的老师傅对他说:“小蔡,咱俩是一辈儿的。” 蔡志伟不解 ,老师傅解释道:“我是‘宫’灯,你是‘宫’花,真正名字里带‘宫’字辈儿的 ,可就咱俩。”

“‘宫花’自古就是一个有官方、宫廷背景的正式称谓 ,绒花在历史上的地位其实非常尊贵,是名副其实的宫廷艺术 。 ”在他看来,绒花不仅曾引领时尚 ,更是拥有深厚宫廷血统的高超技艺,它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珍视。

“绽放 ”冬奥会,重回大众视野

最近一次让绒花备受瞩目的 ,就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唐花飞雪”颁奖礼服中,礼仪人员帽子上所佩戴的装饰,正是由蔡志伟团队制作的绒花作品 。

“当时从正式投入制作到最终完成 ,我们实际用了21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蔡志伟感叹,“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制作 ,而是调色。 ”

据介绍,冬奥会有自己一套专属的色彩系统,虽然主体也是五色 ,但每种颜色都有特别的要求和寓意 。比如红色不叫“中国红” ,而叫“霞光红”,要求“红而不艳 ”。蔡志伟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通过手工染色 ,调和出既正又雅 、鲜艳却不刺眼的红色,并且在一朵花中还要呈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

“为了这个红色,我们反复试验了很久 。传统的染法很容易偏橘或发黄 ,一直达不到标准。直到2021年12月初,颜色都还没确定,时间非常紧张。”后来他们不得不申请调整计划:先制作已经确定的蓝色部分 ,同时继续攻关红色 。他们尝试使用矿物染料反复调配,终于染出了符合要求的“霞光红”,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帽子上所需的近200朵绒花 。

这次在冬奥会上亮相 ,可以说是近年来绒花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站上国际瞩目的世界舞台。蔡志伟说,其实早在几十年前的北京绒鸟厂时代 ,绒制品就经常出国展览、拿奖 ,但那时更多是作为工艺美术品。而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来说,冬奥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展示,让这项传统技艺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

拜师已而立 ,为“一句话 ”入行

实际上,蔡志伟并不是从小学习这门手艺。真正遇见绒花是2002年,那一年他31岁。

“我从小在原崇文区长大 ,那里有非常出名的花市大街,集中了很多传统手工艺老厂子,绢花厂、绒鸟厂 、料器厂、漆雕厂……都在那一带 。所以崇文区以前号称‘手工艺之乡’。”蔡志伟说 ,上学时,手工课也特别多,捏面人、剪纸 、扎风筝 ,他都特别喜欢,心里一直埋了颗种子:想正经学一门手艺。

有一次,他在新闻上看到一篇报道 ,北京绒花第五代传承人高振兴老师在报道中说:“这门手艺现在没人愿意学 ,再找不到徒弟,恐怕就传不下去了 。”

“那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我。 ”蔡志伟说,他立刻想法联系上了高振兴老师 ,提出想跟着学手艺。

见师父第一面,他印象特别深 。高振兴直接对他说,“最近来找我学手艺的人不少 ,但目的性都太强——有的美术老师想学一两个月就去教课,有的想赶紧靠这个赚钱……到现在,我没收到一个能沉下心来的徒弟。”

他还说了一句让蔡志伟至今难忘的话:“我真不知道以后去了那边 ,该怎么见我师父。”这句话戳进了蔡志伟的心里 。他看着高振兴说:“您看看我,我是真想来学的 。 ”

但师父家的条件并不适合带徒弟。老式的两居室,客厅只能算个过道 ,摆张桌子之后,人侧着身才能过去。他直摆手:“你看,我连个教你的地方都没有 。 ”

那时候蔡志伟自己做生意 ,在昌平区有一个带院儿的房子。他就跟师父商量:“我那儿地方大 ,您要是愿意,我每周一接您去我那儿,周五再送您回来。吃住都跟我一块儿 ,您就当换个环境散散心 。”

就这样,蔡志伟开始跟着高振兴正式学手艺。每周接送,同吃同住 ,整整学了两年。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蔡志伟正在工作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学习的过程其实非常枯燥。“任何一门手艺,反复地练同一个动作 ,打磨同一种细节,都不可能‘好玩’。”蔡志伟说,其背后需要的是专注和安心 。

他从小就喜欢动手 ,也有绘画基础,这为学习绒花提供了助力。“我很感激小时候我爸让我学画画,没想到几十年后 ,在这条路上用上了。 ”蔡志伟感叹道 ,“回头想想,一切都是机缘——生在崇文、喜欢手工、碰巧看到报道 、遇见师父、恰好那时我有时间也有地方……可能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件件是“孤品”,把手艺“磨 ”进心

两年后 ,师父因为身体不太好,就不再去昌平的小院里和他同吃同住 。只有遇到问题,他才去向师父请教。那些年 ,他还向师伯刘存来请教过。“手艺这条路,从来就不是‘学完’就算的,到现在我也还在学 。”

蔡志伟说 ,其实在师父身边的时候,他反而没有做出“成功”的作品——因为有依赖性。记得他第一个独立做出来的是一只公鸡,师父最后又帮忙修改完善 ,但他总觉得那是师父的作品,而不是自己的。

真正开始成长,是在离开师父之后 ,得靠自己琢磨了 。第一批 ,他做的还是公鸡,自己觉得挺好,拿出去卖 ,回头看却越看越觉得别扭——头做得太大了。做第二批,还是不满意,再到第三批……慢慢才摸到门道。

说起和师父之间的故事 ,也没有太多的“温情套路 ” 。他说,老一代的师傅教学很传统,不会主动一步步细致地讲 ,很多时候得靠“偷师”。

“我姥爷以前也是手艺人,在天津学皮匠。他早就告诉我:学手艺,你得会‘偷’ 。要偷看、偷学 、偷琢磨。”蔡志伟说 ,他的师父也是这样。比如搓绒条,师父瞥一眼他的手,就说一句“自己琢磨 ”;做公鸡尾巴 ,要刹三百根绒条 ,师父说:“刹一个你看看”,剩下的由自己悟 。

蔡志伟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好意思一直追着问 ,怕师父嫌烦 。“本来,我想学手艺是因为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想安静做点东西 ,结果没想到,学手艺也要和师父‘打交道’。”蔡志伟现在回想起来,他学手艺 ,就是日复一日地琢磨 、试错、慢慢进步。也许正是这种“靠自己 ”的过程,才让他真的把这门手艺“磨 ”进了自己的手里、心里 。

北京绒花的工序特别复杂,完整做下来有20道 ,最核心的步骤有三个——拴拍子 、刹活儿、攒活儿。而最考验手艺的就是拴拍子和刹活儿。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北京绒鸟(绒花)作品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拴拍子就是做绒条,这也是做绒花的基础 ,是5道小工序的合称:梳绒、拴铜丝 、剪拍子、对条、搓条。为啥叫“拍子”?因为要把铜丝一根根排开拴好 ,样子特别像羽毛球拍或者蜈蚣腿,所以老手艺人都管这叫“拴拍子”。

刹活儿,就是修剪造型 。“刹 ”在北京话里是“收拾 、修剪”的意思。这一步要把绒条剪出不同的形状 ,像花瓣、叶子、鸟翅等,全看手上这把剪刀的功夫。

攒活儿,即组合成型 。北京人打麻将爱说“攒一局” ,攒就是把零散的部件组装起来,把花瓣攒成一朵花,再把花 、叶、鸟攒成一件完整的头饰。这一步不光考验手艺 ,更考验审美和造型能力。

“虽然现在很多工艺品用机器做得既逼真、成本又低,但机械化对绒花这门手艺构不成挑战 。 ”蔡志伟非常有信心,因为早些年绒花也试过机械化生产 ,结果失败了 。

“比如网上有些簪娘用的半机械绒条,或者像‘扭扭棒’那种材料,最早就是绒鸟厂想用机器替代人工而发明的 ,但效果始终不行。就算现在机器进步了 ,好的机制绒条也没法和手工精做的比,精细度上差得太远。”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反而更欣赏手工艺的独一无二 。它的魅力就在于“不可复制” ,每一件都是带着手艺人温度和思考的孤品。

巴黎时装周,老手艺想出海

从学习做绒花,到成为北京绒花(绒鸟)第六代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20多年来,蔡志伟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出一件“最满意 ”的作品,只能说“相对满意”——因为每做完一件当时都觉得挺好 ,可过段时间再看,总会发现还能改进的地方。

如果非要挑一件印象深 、自己也觉得挺不错的作品,那就是他正在做的取名为 《鸾凤和鸣》 的头饰 。它不是传统小簪花 ,而是一个比较大型的整体造型:一边是舒展的凤尾和凤翅,莲花象征凤身;另一边是一只凰,组合成“鸾凤和鸣”的寓意。

这也是他的一次新尝试。以往绒花头饰大多以单朵花为主 ,除了婚嫁凤冠 ,这么大体量 、有意境的完整造型,非常少见,因此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首先 ,设计和结构得既美观又稳当;其次是工艺极限,制作凤羽的绒条,一根就达到30多厘米 ,几乎突破了以往绒条工艺的长度极限 。

这么长的绒条,要做得粗细均匀、从头到尾光滑饱满,极其考验手上功夫;修剪的时候要控制好力度和角度 ,一气呵成剪匀。对他来说,这件作品更像是一次手艺上的自我突破。“我想证明绒花不是只能做小花小朵,也能承载更宏大的想象 ,做出有当代审美又不失传统魂的造型 。 ”

同时,他也在设计、用途和传播上力求创新。他认为,传统手工艺要守正创新 ,“守正”不是守旧 ,是守住手艺的魂——那份精细和寓意;“创新”不是瞎搞,是在尊重工艺的基础上,打开想象力。在他看来 ,传统不是放在柜子里的标本,而是活在今天的生活方式 。绒花能不能走下去,就看它能不能继续为人所需 、为人所爱 。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	,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蔡志伟展示作品。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我理解的创新,首先是做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 ”这是近年来蔡志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绒花不能只局限于搭配汉服或新中式服装,他希望自己做的绒花 ,与西装、卫衣,甚至晚礼服搭配都不违和 。为此他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开发了绒花耳环、胸针 、小头饰;选用更现代的色彩搭配;造型上保留东方元素 ,但整体感觉更简洁、时尚。在他手机里保存的照片中,有的姑娘穿着普通卫衣、戴着绒花耳环,也有女士搭低胸礼服 、配绒花胸针——一点都不突兀。

他还想让绒花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看 ,外国人对北京绒花的接受度还有限。 ”蔡志伟说 ,想让绒花“走出去”,得既保留中国元素,又符合国际审美。“比如我正在设计一个以四季花卉(荷花、梅、牡丹 、菊)为主题的系列头饰 ,就是希望能有机会登上巴黎时装周——用传统的工艺做出世界能看懂的美 。”

在传承方面,蔡志伟打破了传统“一对一 ”的收徒模式,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广泛招生 ,面向全国乃至海外招收学员。“现在到我这儿学习绒花的人,有来自新疆、云南 、广东等地的,前后加起来有四五十个人了。”不仅学员来自天南海北 ,他还建立了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一边向学员传授技艺,一边通过代售作品 、收购绒条等方式 ,帮助学员实现手艺变现,构建了“教学-创作-销售”的可持续传承生态 。

谈到未来的发展,蔡志伟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他告诉记者 ,希望能争取政府支持 ,在北京市中心建立北京绒花展示空间,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困境;通过“全国布点”扩大北京绒花体验覆盖面,让更多人接触这门技艺;同时 ,在扩大传承基数的同时,重点培养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新一代传承人,让绒花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他认为 ,非遗商业化是必由之路,但必须坚持手工本色,“既要养活手艺人 ,也要守住手艺魂” 。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许丽

本文来自作者[笑松]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xinwen/202509-40272.html

(23)

文章推荐

  • “您的快递已到达”,阿姨7位数存款差点没了!提醒:收到这种短信速删

    “阿姨取了一笔大额定期存款,还差三个月就到期了,除非遇到急事,不然根本没必要这么做啊!”6月10日下午,某银行工作人员小谢报警,称客户李阿姨在网上有一笔定期存款被提前支取,操作存在明显异常,很可能遭遇诈骗。同一时间,上塘派出所接到反诈中心紧急预警,辖区居民李阿姨(化名)疑似遭遇诈骗,然而,反诈专员多

    2025年06月20日
    78
  • 乌鲁木齐市最新疫情.乌鲁木齐市疫情最新政策?

    新疆三次疫情分别是什么时候〖壹〗、新疆三次疫情分别是2020年初和2020年7月和2022年。根据新疆政府官方资料,疫情期间新疆总共封了三次,第一次是2020年春节前夕发生疫情。第二次是2020年7月中旬发生的。第三次是2022年8月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市。地处中国西北,

    2025年07月04日
    82
  • 3分钟学会“微乐湖北麻将专用神器(专用辅牌神器免安装)

    这软件超好用!兴动齐齐哈尔麻将有规律吗(充会员胜率高)“我们专注于各类软件定制开发,已成功研发高效实用的软件系统。软件定制开发服务用获取专业解决方案。”兴动齐齐哈尔麻将有规律吗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

    2025年08月29日
    46
  • 终于发现了“微乐陕西麻将助赢神器购买(助赢神器通用版)

    这软件超好用!中至赣州麻将输赢规律(小程序辅助软件)“我们专注于各类软件定制开发,已成功研发高效实用的软件系统。软件定制开发服务用获取专业解决方案。”中至赣州麻将输赢规律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

    2025年08月30日
    41
  • 分享辅助“麻将机控牌器的使用方法(助赢神器通用版)

    这软件超好用!微信雀神麻将小程序赢的技巧规律(如何提高胡牌率)“我们专注于各类软件定制开发,已成功研发高效实用的软件系统。软件定制开发服务用获取专业解决方案。”微信雀神麻将小程序赢的技巧规律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

    2025年09月03日
    38
  • 实测教程“微乐陕西麻将控牌器(专用辅牌神器免安装)

    这软件超好用!决胜麻将插件购买(助赢神器)“我们专注于各类软件定制开发,已成功研发高效实用的软件系统。软件定制开发服务用获取专业解决方案。”决胜麻将插件购买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以加微下载使

    2025年09月04日
    33
  • 玩家必备教程“微乐四川麻将挂神器(助赢神器通用版)

    软件神器超绝!大唐麻将系统规律(怎么提高胜率)“我们专注于各类软件定制开发,已成功研发高效实用的软件系统。软件定制开发服务用获取专业解决方案。”大唐麻将系统规律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以加微下

    2025年09月12日
    28
  • 终于发现了“中至跑得快辅助器免费版(助赢神器通用版)

    软件神器登场!手机微乐麻将免安装控制器(可以设置输赢吗)“我们专注于各类软件定制开发,已成功研发高效实用的软件系统。软件定制开发服务用获取专业解决方案。”手机微乐麻将免安装控制器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

    2025年09月29日
    9
  • 不要低估跑步的好处,我身上的这几种问题,跑着跑着就没有了。

    “膝盖废了”四个字,把多少想靠跑步喘口气的上班族直接吓回沙发。5月14日,北京朝阳公园,37岁IT男老王刷完10公里后发朋友圈:体重从190到150,鼻炎药停三个月,配速5分30。配图是笑脸,评论区却一水儿“小心猝死”“膝盖早晚完蛋”。说跑步毁膝盖的,先看完2023年《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再开

    2025年10月03日
    12
  • 上海疫情数据创新高/上海最新疫情发展

    上海多医院急诊量创新高:120来的都是重病人,医院全接收”1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院长马骏说,此前一天,12月25日该院急诊量达到1920人次,全天接收了118辆救护车,病人大都是呼吸道系统疾病的老人,部分病人合并有基础疾病。同仁医院和普陀区中心医院,是上海中心城区120接车比

    2025年06月12日
    97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笑松
    笑松 2025年09月21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笑松”!

  • 笑松
    笑松 2025年09月21日

    希望本篇文章《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能对你有所帮助!

  • 笑松
    笑松 2025年09月21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笑松
    笑松 2025年09月21日

    本文概览:北京绒鸟(绒花)非遗技艺传承人蔡志伟。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2002年起跟随北京绒鸟(绒花)第五代传人高振兴学习绒制品制作技艺,2025年被评为该项目市级...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