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凉了?记者实探:烧烤店“下午5点就排队,凌晨2点才收摊”,博物馆被挤爆!当地:已实现从“网红”到“长红”关键一步

每经记者:彭斐 每经编辑:段炼,刘艳美,潘海福编者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传统旅游目的地人气依旧,越来越多的宝藏小城成为出行新宠,文旅市场复苏仍在持续。近年来,在文旅消费热潮中,...

每经记者:彭斐 每经编辑:段炼,刘艳美,潘海福

编者按: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传统旅游目的地人气依旧 ,越来越多的宝藏小城成为出行新宠,文旅市场复苏仍在持续。

近年来,在文旅消费热潮中 ,借助社交媒体和流量经济,网红城市层出不穷,一批中小城市也在流量红利中被“重新发现 ” 。

在流量冲刷下 ,“泼天流量”如何改变和重塑了曾经默默无闻的中小城市?潮水退去后,这些城市是回归沉寂,还是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从“网红”到“长红 ”的路径与挑战是什么?

城市的故事生生不息 ,一切红利都源于发展的决心。近日 ,我们重访过去几年中成功出圈的现象级网红城市,聚焦“后网红时代”城市的生长轨迹,以期揭示流量经济赋能城市发展的真相 ,探寻城市韧性生长的法则。

淄博凉了?记者实探:烧烤店“下午5点就排队,凌晨2点才收摊”,博物馆被挤爆!当地:已实现从“网红	”到“长红”关键一步

淄博八大局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彭斐 摄

2023年初 ,北方小城淄博,凭借一炉烟火气十足的烧烤,意外站上流量顶峰 ,成为现象级“网红城市” 。

而过去两年中,“淄博是不是凉了 ”俨然成了一个周期性问题。它在此起彼伏的网红城市热潮中似乎已被遗忘,但又时不时被拿来比较 ,成为衡量“网红生命力 ”的隐形标尺。

10月3日,时值国庆假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重访淄博 。十月的北方秋意已浓 ,连日的阴雨天气给空气覆上了一层凉意。但这股凉意 ,似乎并未完全浇熄人们“进淄赶烤”的热情余温。

在曾经的“5A级景区”八大局便民市场,已经卖了三年炒锅饼的摊主老霍,面对“今年国庆人流是否减少 ”的问题 ,他脸上的笑容和手里的活计一样实在:“差不多!你看这不还都排着队嘛!”

人流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但对于淄博来说,当外界的审视与讨论已成常态 ,答案或许已不再那么重要 。

在2025年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曾让它火遍全国的“烧烤”二字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新质生产力 ”“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硬核”词汇 。

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 ,多位淄博市政府层面人士表示,这并非一次遗忘,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战略转向。

再访“烤 ”场:

“出圈公式”悄然升级

夜幕初垂 ,淄博“初代网红店”牧羊村烧烤浅海店门前已是车水马龙。一旁的马路上,苏N、浙B、冀A 、京K……来自天南海北的牌照依次排开,刚停好车的“津A ”车主李楠(化名)探头望了望店内攒动的人头 ,略带懊悔地对同伴说:“看来要排队了 ,不知道今晚几点能吃上 。”

牧羊村烧烤店旁,啤酒摊主依旧忙碌,她已经连续三年享受着“淄博烧烤”带来的红利。

“昨天(10月2日)我们忙到凌晨两点半才收摊 ,今天下午五点就开始排队了。 ” 对她而言,如今的客流虽不及巅峰期那般“疯狂 ”,却已成为一种稳定而可持续的生意 。

时间拨回2023年初春 ,社会消费热情集中释放,淄博成了那个被“泼天富贵”选中的幸运儿,“进淄赶烤”迅速席卷全国。在此之前 ,淄博并非旅游名城,它的标签是“老工业基地 ”,主导产业是化工、机电、医药等 ,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内长期处于中游,是一个不温不火的“中等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淄博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 ,至今仍被视为现象级城市治理的范本 。回顾那段历程 ,淄博市商务局有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烧烤能火,不只因为味道,更关键的是背后的政府服务和城市诚意。”

爆火初期 ,淄博市商务局迅速成立烧烤专班,为保障海月龙宫烧烤节等活动,仅用7天时间就为烧烤节活动建好场地 、完善配套;当地发改委联合市场监管局火速下文 ,严控酒店价格,规定涨幅超过正常范围50%即予以处罚,避免出现宰客现象。

这种“保姆式 ”的服务 ,让“服务型政府”成为淄博最亮眼的标签之一,甚至被外界总结为一套“出圈公式”:地方特色意外走红 + 政府高效改善营商环境 + 游客好评引爆舆论 + 官方民间合力承接流量 + 城市美誉度螺旋式上升 。

网红效应直接拉动了消费。2023年,淄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 ,分别高出全省、全国0.9和2.4个百分点,其中限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了惊人的28.1%和25.8%。

热度之下,淄博也曾希望乘势而上 。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提出要“持续放大流量效应 ” ,并策划举办音乐节 、烧烤节 、啤酒节等节会活动 。不过,到了2025年,报告中已难寻“流量”“烧烤”等字眼 ,通篇聚焦于“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更为宏大和长远的议题。

“网红经济具有双刃剑效应,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教授董彦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政府需要善用网红效应 ,同时避免过度追捧导致泡沫破裂 。 ”在他看来,淄博的决策者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主动进行这场“战略调整 ” ,引导公众和市场将目光从一顿烧烤,转向城市的未来。

再看文旅:

城市形象塑造是长期任务

“淄博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怕人太多没敢去 ,寻思这股风过了再去,但去了发现人还是好多!”两年多过去,淄博的人气还是让小桔(化名)感到意外。

趁着国庆假期 ,小桔和朋友专门从北京到淄博游玩 。在红叶柿岩旅游区 ,虽然下着小雨,玻璃水滑道、超级竞速飞车等热门项目前依然排起长龙,充满民族风情的歌舞演艺与互动体验将节日氛围拉满。

国庆中秋假期 ,淄博的热门打卡地早已被人潮“攻陷”:海岱楼钟书阁的灯光秀,持续点燃现场观众的激情;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开启“人从众 ”模式,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颜神古镇重现传统“开窑仪式” ,玻璃技艺展示令游客大呼惊艳……

如今,淄博正努力撕掉单一的“烧烤”标签,将流量引导至更广阔的文旅版图。

淄博市文旅局有关人士坦言:“早在爆红之时 ,我们就对流量退却有了担忧和思考,如何将流量转化,并向另外的维度扩散 ,也成为政府部门着重思考的方向 。 ”

一个关键的机构变化,精准反映了政府思路的转变。淄博市商务局人士介绍,爆火的第一年 ,淄博由商务局牵头成立“烧烤专班”;但到第二年 ,这个专班就转由文旅部门牵头,升级为“淄博市文旅高质量发展分线指挥部” 。

在多位当地政府部门人士看来,这个变化 ,反映了当地重心已从单纯应对“烧烤热 ”,转移到推动整座城市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来 。

正如董彦岭所言,当“淄博烧烤”已成为一个常态化旅游项目 ,政府就不必再过度强调,而应更注重城市品牌的多元化和持续性打造。淄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理应让游客看到烧烤之外更丰富的内涵。

2024年8月 ,淄博出台《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目标直指“旅游强市”,并提出到2026年 ,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0亿元以上 。在烧烤热度最盛的2023年,淄博就已在聚力提升文旅品质 ,新创建了2家4A级旅游景区 。

成效是显著的。在外界普遍认为淄博“烧烤热 ”已降温的2024年 ,淄博重点景区的游客接待数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了12%和121.3%。

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淄博市文旅局人士认为 ,“这个看似‘反直觉’的数据恰恰证明,淄博已初步成功地将因烧烤而来的短期客流,转化为对城市深度游的持久兴趣 ,实现了从‘网红’到‘长红’的关键一步 。”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的“烧烤”核心地标——八大局市场的蝶变。今年“五一 ”前夕,由废弃办公楼改造的文商旅综合体“这有局儿 ”拔地而起 ,集合了特色餐饮、非遗体验等多种业态,迅速成为淄博新的夜游“顶流IP”,实现了从“烟火气”到“文化味 ”的升华。

“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多方面的文化积淀和长期努力 ,而非短期的‘人造’风口 。”在董彦岭看来,对城市而言,加强城市品牌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长期任务。

再看产业: 老工业城市的“硬核”新生

淄博的雄心 ,还不止于文旅产业。

在多位淄博当地政府人士看来 ,淄博已经完成了从被动迎接流量,到主动引导流量服务于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切换,冷静地将城市的未来押注在更为坚实的产业引擎之上 。

一个典型例子是 ,淄博敏锐地抓住烧烤热带来的食品产业机遇,利用自身在食品加工和物流领域的既有优势,聚力打造“中国北方预制食品产业发展高地 ” ,力图将“淄博味道”从街头巷尾延伸至工业化生产线,塑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一座工业底蕴深厚的城市,淄博还在努力“唤醒”传统产业。10月2日 ,正在淄博举行的2025中国(淄博)国际陶瓷琉璃博览会现场人流如织,一件件精美的陶瓷 、琉璃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吸引大批市民驻足观赏、前来淘货 。

如今 ,淄博积极推动“工业遗产+现代文创 ”,将老厂房改造为创意园区,让陶瓷、琉璃 、丝绸等老手艺对接新消费 ,持续擦亮“山东手造·齐品淄博”的品牌。

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崛起。锚定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 、电子信息“四强”产业 ,淄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型成效逐渐显现 。

2021年至2024年,淄博“四强 ”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从48.9%提升至59.8% ,短短几年间提升超10个百分点,勾勒出一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陡峭曲线 。

此外,在氢能及储能、机器人、无人机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上 ,淄博也已前瞻布局,2025年计划将氢能、储能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前所未有的城市曝光度,也为淄博“招才引智”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当地政府顺势而为 ,先后出台“加强青年人才来淄留淄16条措施”等新政,稳步推进“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 ” 。过去两年,淄博每年都成功吸引超四万名高校毕业生 ,人才的涌入为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注入了最宝贵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活力。

就在9月27日至28日,“淄博-高校人才直通车 ”省外秋季首发甘肃兰州,开抵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揽才 ,拉开淄博秋季省外入校招聘的序幕。

“淄博能利用好一波流量并保持热度 ,其核心经验在于它所展现出的真诚和善待年轻人的态度,这是其他城市可以借鉴的 。” 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董彦岭强调 ,政府在网红现象中的实时跟进和正面引导至关重要,淄博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如今 ,淄博已为自己定下清晰的“3510”城市发展目标:以2022年为起点,用5年左右时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成优势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万亿大关;用10年左右时间,早日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

支撑这一目标的 ,不只是节假日涌入的游客,更是以鲁油鲁炼等百亿级项目为代表的重大投资,以“四强”产业为骨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及以超过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的创新生态 。这也是淄博工业立城 、制造强市的不变底色与坚定决心。

记者手记 告别“网红”:淄博的清醒与定力

城市转型是一场需要定力与耐心的持久战。淄博的清醒在于 ,它从未将城市的未来寄托于一场流量的狂欢 。

结合多日的走访,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对话,可以深刻感受到 ,淄博的成功转型,至少可以总结出三点关键启示。

其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在流量的巨大冲击下,淄博始终没有偏离其既定的产业升级航道 ,而是将流量作为服务于核心战略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

其二是善于“借势升级 ” 。淄博没有停留在对网红现象的浅层复制和消耗,而是借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 、公共服务、文旅品质和品牌内涵,将流量红利沉淀为永久性的城市资产。

其三是勇于“主动转型”。在流量高峰期就已开始谋划“后流量时代”的产业布局 ,果断地将发展重心从消费端引向产业端,展现了非凡的远见和魄力 。

如区域经济研究学者魏涛所言,“淄博不会因一场网红运动改变城市发展的重心 ”。在他看来 ,打造网红城市不是目的,而是激活地方经济活力、展示城市新貌的一个阶段性手段。

淄博的故事证明,一个城市的真正魅力 ,最终源于其扎实的产业基础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

烧烤的烟火气曾为淄博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 ,而透过这扇窗,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充满潜力的淄博。

这,或许才是淄博在这场流量大潮中 ,获得的最宝贵财富。

记者|彭斐

编辑|段炼 刘艳美 潘海福

校对|文多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来自作者[怜阳来了]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wiki/202510-49197.html

(3)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怜阳来了
    怜阳来了 2025年10月08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怜阳来了”!

  • 怜阳来了
    怜阳来了 2025年10月08日

    希望本篇文章《淄博凉了?记者实探:烧烤店“下午5点就排队,凌晨2点才收摊”,博物馆被挤爆!当地:已实现从“网红”到“长红”关键一步》能对你有所帮助!

  • 怜阳来了
    怜阳来了 2025年10月08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怜阳来了
    怜阳来了 2025年10月08日

    本文概览:每经记者:彭斐 每经编辑:段炼,刘艳美,潘海福编者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传统旅游目的地人气依旧,越来越多的宝藏小城成为出行新宠,文旅市场复苏仍在持续。近年来,在文旅消费热潮中,...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