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F一个西方学者,竟敢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鸦片战争搬回中国内地...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 ,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F

一个西方学者,竟敢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鸦片战争搬回中国内地?

柯文(Paul Cohen)的逝世 ,是美国汉学界“中国中心观 ”革命的里程碑。他与同道们,彻底挣脱西方桎梏,将历史聚光灯从外部冲击打回到内部演变 ,让中国不再是西方凝视下的被动回应者,而是拥有自主脉动的文明 。

其影响力,至今仍在激荡......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	,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历史的C位还给中国

中国近代史的真正开端,真的是那场由英国军舰开启的鸦片战争吗?

传统叙事里,鸦片战争是那道绝对的分水岭 ,仿佛在此之前 ,中国是一个停滞不变的“传统”社会,之后才被动地卷入“现代”。

但孔飞力在他1970年出版的里程碑著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	,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他认为,早在西方大规模入侵之前,中国社会内部早已暗流涌动 。

他举证说 ,18世纪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已经让这个帝国不堪重负。

因此 ,孔飞力将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比作连接中国古代与近代的“铰链 ”。学者罗威廉也支持这一看法,他指出,太平天国等内乱造成的人口损失和社会创伤 ,其剧烈程度远非鸦片战争所能比拟 。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这种视角的转换,意义是革命性的。它将历史变革的发动机 ,从停泊在广州港外的英国军舰 ,搬回到了中国广袤的内地。历史的聚光灯,终于从“外部冲击”打回到了“内部演变”上 。

这说明,“传统 ”中国并非一潭死水 ,它自身就蕴含着走向“近代”的种子。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一套全新的工具箱

当然了,仅仅打破旧世界是不够的 ,柯文和他的同道们更重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方法论工具箱,来“在中国之内发现历史”。

首先是空间的“下沉 ” 。以往的历史研究 ,总喜欢把中国看成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研究对象也多是中央政府、高级官员 。

但“中国中心观”主张,必须把中国打碎了看 ,分解成一个个更小的区域单元,比如省 、县,甚至是更小的市场区域。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	,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其次是视角的“落地”。研究的目光不再只盯着康有为这样的著名知识分子 ,而是向下移动,去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群体:商人、宗教信众、地方士绅,甚至是地痞流氓 。

研究这些“小人物 ” ,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揭示在国家权力之外,那个真实 、复杂、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

最后是思想的“越界 ”。历史学不再闭门造车 ,而是积极地向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敞开怀抱 。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	,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对柯文个人而言,这种对“内部视角”的执着,或许源于一段深刻的个人经历。1960到1961年 ,他曾在台北学习中文。那段日子里,他不再是隔着书本看中国,而是真正地沉浸其中 。

他深入阅读儒家经典 ,甚至还参与了中文话剧的表演。这种与真实的中国语言、社会生活的亲密接触 ,让他切身体会到,不进入那个文化语境的内部,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它。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	,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时代刮来的风暴

“中国中心观”在1970年前后横空出世,绝非偶然 。最直接的催化剂,正是越南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让一代美国知识分子陷入了深刻的道德危机。

这种强烈的羞耻感,迫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美国在亚洲历史中的角色,也让他们对任何以“西方 ”为中心的叙事 ,都产生了本能的警惕和反感 。

正如柯文后来所说,这场战争“解放”了学者,让他们终于能够 ,也愿意,从一个非西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历史 。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紧随其后的 ,是一系列动摇美国全球霸权的事件。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 ,让美国人第一次体验到能源危机的切肤之痛。伊朗人质危机,则让这个超级大国的无力感暴露无遗 。

这些接二连三的冲击,让美国社会开始普遍反思自身力量的局限性 ,曾经那种“西方文明优越论”的根基,也随之松动。

当自信不再爆棚,平等看待他者历史的思想空间 ,才得以真正打开。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一场没有终点的对话

从“中国中心观 ”问世以来,便深刻地改变了美国 ,乃至世界中国史研究的面貌 。柯文1984年出版的代表作《在中国发现历史》,在1989年由林同奇翻译引入中国后,同样在中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启发了一代中国学者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

然而,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最核心的质疑直指柯文自身:作为一个在美国学术体系内接受训练的西方学者,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 ,本身不也是西方的产物吗?他能真正摆脱自己的身份 ,获得一个纯粹的“局内人视角”吗?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对于这种批评,柯文坦然承认 。他知道自己身份的局含限性 ,但他追求的,并非成为一个“假想的中国人”,而是通过方法论的自觉 ,尽可能地贴近中国人的视角,去减少偏见。

这一点在他后来的著作中,我们能看到一种深刻的演进。比如1997年出版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 、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就展现了他更为复杂的历史观 。

这本书为他赢得了美国历史学会的费正清奖,其创新之处在于,他将义和团运动分解为三个层面来分析:历史事件本身、亲历者的个体体验 ,以及后世如何不断建构关于这一事件的神话。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在这里,柯文的关注点已经从“重构历史 ” ,转向了“解构历史是如何被建构的”。他开始探索历史如何成为一种社会记忆 ,又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被不同的人群所动员和利用 。

在他2014年的著作《历史与大众记忆》中,这种对历史叙事与集体记忆关系的思考,贯穿始终 。

这既是对“中国中心观”的深化 ,也是一种超越。他从一个历史的“发现者 ”,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叙事的“审视者”。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结语

柯文的一生 ,充满了有趣的张力 。他挑战恩师费正清的理论,动摇了其学术地位,但两人之间的个人情谊却从未断裂。

一个广为流传的往事是 ,费正清在病重之际,竟亲自委托柯文,来续写自己的遗作《中国新史》。这场学术上的激烈批判 ,与个人间的相互尊重,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

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

它或许象征着“中国中心观”最核心的本质:并非要彻底否定和埋葬前人的一切 ,而是在一场持续的、开放的 、甚至是尖锐的对话与批判中 ,推动整个学科不断向前。

这或许就是柯文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永不满足于现有答案、永远试图贴近历史真相的学术精神。

本文来自作者[剧子冉]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life/202509-43874.html

(16)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剧子冉
    剧子冉 2025年09月24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剧子冉”!

  • 剧子冉
    剧子冉 2025年09月24日

    希望本篇文章《汉学家柯文逝世:与其说历史吸引我,不如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吸引我》能对你有所帮助!

  • 剧子冉
    剧子冉 2025年09月24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剧子冉
    剧子冉 2025年09月24日

    本文概览: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F一个西方学者,竟敢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鸦片战争搬回中国内地...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