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TA的“性格”与“基因”,而生活于此的跑者正是其最生动的外在呈现。他们的故事,是城市发展的注脚。他们的奔跑轨迹,串联起中国路跑的变迁。特步推出【对话城市跑者...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TA的“性格”与“基因 ”,而生活于此的跑者正是其最生动的外在呈现。他们的故事 ,是城市发展的注脚 。他们的奔跑轨迹,串联起中国路跑的变迁。特步推出【对话城市跑者】系列,深入不同城市 ,从个体微观视角出发,探寻中国马拉松的宏观发展图景,解码奔跑背后的时代脉搏。


在北京 ,无论长幼与性别 ,无论是否已为人父母,无论社会身份如何,只要生长和根植于这片土地 ,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北京孩子” 。

故宫的红墙、天坛的穹宇 、纵横的胡同,诉说着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往昔;鸟巢的宏伟、冰丝带的灵动、中国尊的摩登,则勾勒出新时代的天际线。这座千年古都 ,青砖灰瓦间沉淀着皇城根的从容礼数,高楼林立中亦奔涌着现代中国的活力脉搏。

今天要讲的“北京孩子”故事,是一对父女 。“北京孩子 ”王月将跑步变成了事业 ,也融入了生活;69岁的“北京孩子”王金甫是中国最早一批跑者,近四十载奔跑历程,他见证的不仅是北京城变迁的轨迹 ,也是跑步这项运动从萌芽到繁茂的时代缩影 。


从父亲的背影初识马拉松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王月第一次知道“马拉松”这个体育项目,始于父亲王金甫的脚步,那是童年时期在终点拱门前等待父亲冲线的期待。

“父亲是从30岁左右开始跑步的 ,尽管不是专业运动员 ,那个时代接触马拉松的跑者,你可以想象,必定是严肃训练的 ,也自然是极少数。 ”

王月回忆说自己在终点等待父亲冲线,看到精英选手们以2小时10分出头的成绩拿到前三,她起初认为这就是这项运动“应该 ”的样子 。毕竟在女儿眼中 ,比起国际精英和专业运动员,父亲“也不算太快”。这种感知,源于她对42.195公里是什么全然不解。

“当时还小 ,加上马拉松那时候也不像今天这么普及,对于配速 、成绩、系统训练这些都没有概念 。唯一对全马距离有概念是骑着自行车陪父亲训练,从市区到房山 ,骑车我能跟下来。在真正尝试马拉松之前,我并不知道全马跑3小时以内是什么概念,可以说我对马拉松的初印象 ,是从‘无知’的状态下开启的。如果放在今天的视角看 ,父亲是跑得很快的 。”

王月谈及父亲青年时期在北京市职工运动会打破三项中长跑赛会纪录的经历,并表示父亲一直在65岁前都能做到全马稳定破三。这是当她对马拉松有了更全面认知后,对于父亲“有多强 ”的具象化感知。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三十多年前 ,那是中国马拉松的拓荒时期,大众跑步尚未成为潮流的年代 。王金甫从穿着排球鞋到普通运动鞋起步,彼时没有能量胶 ,没有运动饮料,补给就是糖盐水。职工运动会的中长跑项目崭露头角后,王金甫被推荐至北京市马拉松队的程军教练麾下开启业余训练 ,每年在比赛前集训两个月。

“我父亲应该是全中国参加北京赛事届数最多的人,三十多届了 。当时起终点还是工体,赛道和现在也不一样 。最早只有几十个人跑 ,就算放开大众报名的早期,能完成全马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王月的语气里带着自豪。

王金甫自然能称得上中国最早一批大众马拉松跑者,而那个站在路边为父亲加油的小女孩或许不会想到 ,多年后自己会以另一种方式 ,延续着父亲的奔跑 。


从业者与跑者 恰逢黄金时代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童年时期的王月,更多是马拉松这项运动的一个“旁观者”,尽管自小耳濡目染 ,不过她并未很早成为“参与者 ”。

王月坦言真正成为跑者的契机,并非受父亲的直接影响,而是一次职业身份的转变。起初她从事的是传媒发行工作 ,后来进入一家体育媒体,负责“健康中国马拉松系列赛”的组织和传播工作 。

2018年正值中国城市马拉松的极速增长期,三年间全国路跑赛事从几十场激增到上千场 ,这位赛事的组织者和媒体人也是在2018年开启跑步历程。

“我当时一年要运营30多场比赛,我觉得要想做好比赛,首先要成为一个跑者。你不跑 ,你怎么理解这项运动的内核呢?”王月说 。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也许是从小“看惯了 ”父亲步伐,王月的起步带着一种“无畏”。

“我甚至认为马拉松跑3小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42公里应该也就那样 ,我小时候骑自行车也能跟下来。”

当真正去尝试 ,她才感知到自己低估了马拉松的“威力 ” 。开启较为规律的跑步后,2018年上半年王月先跑了一场南京溧水半马试水,同年她的第一个全马 ,就是家乡的北京赛场。

“5个多小时的艰难完赛,连跑带走完成的。自己第一场跑下来,我才觉得原来全马跑进3小时很难 ,而且42公里并不短 。”王月回忆道,“当初父亲和身边的朋友劝阻我不要贸然尝试全马,因为跑量的积累和跑步年限还不长 ,站在科学的角度,这确实是不对的 。”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对于父亲话语中的道理,以及对于马拉松运动的又一层认知 ,在王月完赛的身体疲惫与酸痛中得到了回响。这次经历,是王月与跑步这项运动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 ”。她从旁观者、组织者,变成了亲历者 。

如今 ,跑步在王月的生活中占据着一个“恰到好处 ”的位置。她跑步哲学里 ,跑步作为一个爱好——“它是一个加分项,不是必选项。”

“我把跑步排在家庭 、工作甚至朋友之后,因此我可能不会像那些严肃跑者一样每周能拿出那么多时间去训练 ,让渡掉生活中的其它部分 。当前的月跑量维持在100公里左右,能轻松完成半马,每年只跑1-3场全马 ,这是能让我舒适的节奏。”


在新时代搭建梦想的桥梁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尽管不是那种痴迷于“卷 ”成绩的跑者,但随着六七年跑步历程,王月在跑步世界里的角色也愈发多元 ,她创立了“月亮说的队”,成为精英跑者的经纪人。同时也在做线下 、线上的跑者社群 。

王月麾下的运动员,部分是非注册的大众职业跑者 ,部分是来自各个高校的学生运动员。她为他们规划赛事、洽谈赞助、进行商业化运营和推广。

“坦诚说非顶尖选手需要有一个基础收益的保障,才能让他们持续投入训练 。不论是大众精英选手还是大学生,通过这些商业化的运作 ,能看到一条将爱好变为职业的路径。”

王月表示:“作为从业者我能感受到中国马拉松近年来的蓬勃发展 ,不论是高校的体育学子,还是非专业出身的大众精英,有机会尝试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这种‘土壤’离不开特步这样的体育品牌们的推动。比如‘国人竞速’激励计划,覆盖面很广 、奖励梯度设置合理,助力了很多运动员的竞技梦想 。 ”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王月直言经纪人这份工作需要极强的共情能力和真诚 ,她的队员不乏“00后”选手,和她有着不小的年龄差距,但她日常会倾听他们关于训练、生活、成长的烦恼 。

“你只能是成为他们同龄的朋友 ,他才会跟你坦诚相待,彼此也才能配合得更好。”

王月笑称自己把自己活成了00后,用北京孩子“没溜儿 ”的性格和真诚 ,构建了超越商业层面的信任。这种特质在她看来,正是北京这座城市性格的延伸 。

“包容。”

当被问及北京的城市性格时,这是王月毫不犹豫的答案。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北京是首都 ,上百年来就是海纳百川 ,什么样的人在北京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那些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认为身上有着那种‘不争’和‘顽’的性格。”

让王月体会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包容还有一点,也来源于她的经纪人角色 ,对话间我们将其描述为“首都高校情结 ”。她队伍中很多运动员是北京高校的学生,他们通过高水平运动队招生 、体育单招考入各大高校学府,来到北京求学、训练、生活 。

尽管他们中很多并不是“北京孩子” ,而只要身披自己校队或北京队战袍出战,他们身上也都带着“北京”的烙印。


从“天坛王老大 ”到更广阔的跑道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透过两代人的视角和跑步历程,北京跑步文化的变迁图景徐徐展开。

王月说父亲王金甫是“坚定的天坛跑者 ” ,外号“天坛王老大” 。他们那个年代的跑者,集中在天坛 、玉渊潭等地训练,是一个小而精的圈子。

如今 ,北京的跑步地图早已扩张。奥森公园、朝阳公园、龙潭湖……以及地坛 、天坛的公共田径场,到处是跑者的身影 。跑步这件事逐渐从一项小范围圈层的运动,演变成为了大众运动 。

“北京的跑者非常多样化。”王月细数道 ,“有大众爱好者、职业跑者、跑步自媒体博主 、越野跑者……跑步社群文化也蓬勃发展 ,有基于地理位置的区域性跑团,也有根据不同兴趣和‘调性’组建的跑步团体。 ”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这种蓬勃直观的体现还在赛事上,从当年北京作为中国城市马拉松的开端 ,几十人参赛 、无需抽签,到如今一签难求的“国马” 。每年参加家乡的马拉松赛道,也是王月的一种情结。

“如果同时有其它比赛 ,我都会选北京。父亲跑了三十多届,我也和父亲一起跑过 。作为我马拉松的启蒙之地,现在也是从业者和跑者 ,这种感觉很奇妙。”

她享受着“小地主 ”的感觉,在赛前带全国各地到此比赛的朋友喝豆汁儿、吃涮羊肉,跑故宫外环感受北京 ,最后在起点的国歌声中,与所有人一同感受着这场仪式感拉满的城市盛宴。

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

如今,69岁的王金甫依然奔跑在天坛的石板路上 ,65岁时全马依然能破3的壮举 ,本身就是一部跑步的传奇 。王月则在父亲作为先驱的道路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轨迹。对于父亲而言,跑步是贯穿一生的修行与热爱。对于女儿 ,跑步是理解和开启事业的钥匙,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 。

两代人的奔跑跨越时光,他们的脚步共同叩响着北京这座古老城市跳动的脉搏。从精英竞技的小众运动 ,到大众共享的多元化生态。从天坛的古树下,到奥森的林荫塑胶道上,奔跑的韵律在“变与不变”间继续向前 ,更进一步 。

本文来自作者[家小秋]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stddy.com/cskp/202510-54189.html

(1)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家小秋
    家小秋 2025年10月31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家小秋”!

  • 家小秋
    家小秋 2025年10月31日

    希望本篇文章《对话城市跑者|王金甫&王月 两代人与一座城的奔跑印记》能对你有所帮助!

  • 家小秋
    家小秋 2025年10月31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家小秋
    家小秋 2025年10月31日

    本文概览: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TA的“性格”与“基因”,而生活于此的跑者正是其最生动的外在呈现。他们的故事,是城市发展的注脚。他们的奔跑轨迹,串联起中国路跑的变迁。特步推出【对话城市跑者...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